蟑螂智胜含糖陷阱

一个德国雄性小蠊的头部

一个德国雄性小蠊的头部

蟑螂喜欢吃甜的,但设计用来诱杀蟑螂的涂有糖的陷阱却没有它们从前那样有效,一则新的研究解释了其原因。昆虫在其环境中游走时会使用它们的知觉系统导航——包括确定它们遇到的食物是否安全或有害。这些系统如何适应快速的环境变化(比如曾经是安全的食物现在却含有毒药)则不得而知。现在,通过研究熟悉避免含糖陷阱的一个蟑螂品种,研究人员已经确认了针对这种变化的机制。

与其它昆虫一样,蟑螂会用其口部的微小的毛发样传感器来“品尝”食物。 这些传感器中容纳有味觉受体神经元或称GRNs;这些GRNs中有一些会在有糖存在的时候被激活,而其它的GRNs则会蟑螂遇到苦味食物的时候被激活;激活糖味GRNs时会引起蟑螂进食而激活苦味GRNs时则会让蟑螂完全停止进食。

Ayako Wada-Katsumata及其同事将其研究聚焦于德国小蠊上;从1980年代中开始,德国小蠊就一直受到了包含有一种兴奋剂(葡萄糖)及一种阻遏剂(杀虫剂)的诱饵的严格控制,在几年之后,它便演化出了一种行为改变:葡萄糖厌恶。厌恶葡萄糖(GA)的蟑螂会避开人造的陷阱,尽管其上含有具有诱惑力的含糖涂层。

Wada-Katsumata及其同事用电生理测试在对照组和GA德国小蠊中评估接触了不同“味道”德国小蠊味觉受体神经元的反应。在GA蟑螂中,研究人员观察到了不同寻常的东西:接触糖实际上抑制了糖味GRN的反应,而它却刺激了苦味GRN,从而阻止了蟑螂的进食。

这提示葡萄糖在GA德国小蠊中是作为一种阻遏剂来处理的,从而协助这些昆虫避免人造的陷阱。 应对环境变化而快速演化出的厌恶葡萄糖的进食行为证明了蟑螂感官系统的可塑性。(EurekAlert!)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