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警讯:有毒海洋动物大举入侵 暖化的海洋可能迎来大批海蛇、水母和狮子鱼

蓝灰扁尾海蛇主要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一带的海域,包括日本沿海以及台湾沿海等地。体内拥有强烈神经毒素,但对人类攻击性低。 PHOTOGRAPH BY Elias

蓝灰扁尾海蛇主要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一带的海域,包括日本沿海以及台湾沿海等地。体内拥有强烈神经毒素,但对人类攻击性低。 PHOTOGRAPH BY Elias Levy, via Flickr, CC BY-SA 2.0

箱水母被认为是增加人类死亡事故与海滩关闭的罪魁祸首。 PHOTOGRAPH BY THOMAS P. PESCHAK, NATIONAL GEOGRAPHIC

箱水母被认为是增加人类死亡事故与海滩关闭的罪魁祸首。 PHOTOGRAPH BY THOMAS P. PESCHAK,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JOSHUA RAPP LEARN 翻译:蔡雅铃):气候变迁新警讯,有毒海洋动物大举入侵!暖化的海洋可能迎来大批海蛇、水母和狮子鱼等危险的有毒动物。

根据一份新的研究结果,人类因为气候变迁可能要面对愈来愈多有毒生物的叮、咬和螫刺。与此研究同时公布的还有联合国气候变迁政府间委员会(IPCC)的一份报告,里面警告暖化造成的负面冲击比预期还要快来临。

跟据一份针对有毒水生动物新的大规模分析显示,危险物种可能会因为进入新的分布范围而变得更常见。因为水温变暖而栖地向两极转移的物种包括狮子鱼、海蛇、棘冠海星和数种不同类型的有毒水母。

「这些物种因为有毒而受到关注,不过确实反映出观察到的广泛改变模式,像是栖地移转、丰度下降或上升,这都打乱了生态系内原本的平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海洋科学博士生伊莎贝拉.奈蓝(Isabelle Neylan)说,她也是这份最近发表在《荒野与环境医学》(Wilderness and Environment Medicine)研究的共同作者。

她和其他共同作者在医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上,彻底搜寻了气候变迁对有毒生物影响的相关研究,各种模型的研究和毒物中心的资料也没有遗漏。最近发表的这篇论文其实是整个研究成果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在今年稍早发表,重点在气候变化对陆生有毒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

她表示,大部分的物种不一定都会看到丰度增加,不过会看到栖地转移。它们因为赤道附近的水温变得太暖,所以得向北或南移到温度适合的栖位。然而不是所有物种都能逆来顺受,有些生物就无法应付这种栖地的转移。

「不一定有模式存在这点,大概就是唯一看得出来的大模式。」奈蓝说,她还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担任研究技术员时,就已进行了这些研究。她补充说,每个物种遭遇分布区域改变或数量改变时,都会经历不同的挑战。

有毒生物大举来袭

最可能因为水温升高和海洋酸度改变而使分布范围扩大和丰度上升的动物是水母,其中也包含了致命的伊鲁康吉水母和箱水母,这二者不但造成澳洲死亡人数上升,而且随着气候暖化可能向南迁移到人口更多的地区。

「箱水母的毒性非常强,以单位体重来讲它大概是全世界最毒的,」奈蓝这篇研究的共同作者提摩西.艾瑞克森(Timothy Erickson)说,他是哈佛大学布莱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医师兼毒物学家。

西华盛顿大学的副研究员珍妮佛.布塞尔(Jennifer Purcell)也研究了水母分布的情况,不过没有参与最近这项研究。她说水母在较温暖的海水中繁殖量会增加。

「不是只有几种水母的丰度会增加,而是大多数研究过的水母都增加了。」她说。

她同意水母可能会因为气候变迁而成为隐忧,但她也提到其他因素也影响了这些物种的散布,例如人类放生或迁移它们,不论是有意或无意为之。

「在他们的研究中,水母也许是最强而有力的例证,但我担心他们是挑一些耸动的物种出来,好让事情显得很重要。」

狮子鱼当初因为被饲主放生而散布到佛罗里达州,后来它们开始向大西洋沿岸扩展,北上到乔治亚州和卡罗来纳州。这些本身其实很美味的鱼,能吃掉大量的小鱼和海洋生物,碰触到它们的人也饱受螫刺之苦。

棘冠海星已从印度—太平洋海域的惯常栖地往南扩散,进入水温上升的澳洲外海大堡礁水域。这些贪吃的毒海星能吃遍整个珊瑚礁生态系,而如果有人在游泳或进行其他活动时不小心碰到它们,也会出现疼痛、发炎或感染的情况。

其他如刺鲀等鱼类也观察到出现在新的海域,不过作者指出,对于人类最常遇见的魟鱼,它的栖地或丰度如何受气候变迁影响目前仍缺乏资料。他们呼吁更多人投入研究魟鱼、毒鮋和蓝环章鱼的分布,以及天气型态转变对它们造成的影响,以便能了解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气候变迁伸毒手

不是所有的有毒物种都因为气候变迁而受益。海蛇类虽然在南韩、加州和夏威夷等地也被发现有新的分布范围或是数量增加,不过研究人员也说,有几种世界最毒的陆生或海生的蛇,它们的数量在全球各地都减少了。

毒蛙类因为对温度变动很敏感所以情况可能最糟,而且不只是数量下降而已。奈蓝也指出,气候改变加上蛙壶菌(chytrid fungus)等病原体因气候变迁而引起的扩散,二者合起来造成有些物种即将灭绝。

「整体而言,生物多样性降低了,这是坏事。」奈蓝说,她提到像狮子鱼这类物种若移入几乎没有天敌的新栖地,将会对生态系带来负面冲击。
「生态系的任何变动,都会产生涟漪效应。」奈蓝说。

医院措手不及

艾瑞克森说,随着有毒生物散布到新的地区,一旦出现被螫、咬的伤患人潮,医院和医疗保健系统也许会不知如何应对。

这可能导致医疗保健成本的增加,「有些解毒剂非常贵!」艾瑞克森说,这些问题可能对贫穷国家的打击更加严重。

他指出,医院要尽可能拟定更好的计画来取得欠缺的解毒剂。他也指出,需要向大众发出更好的公开资讯,像是何种情况该采取何种紧急处理方式,例如被水母叮刺后要在患处倒上醋,被魟鱼和狮子鱼螫到则要将患处泡入热水等。

研究人员认为,这个问题在未来只会更加恶化,因为有愈来愈多的人口移入沿岸地区,全世界的人口在本世纪末,会有半数居住在距离海岸线96公里以内的地区。

「会有愈来愈多的人进到海里。」布塞尔同意这点。

「我们是环境和生态系的一分子,改变会影响我们,而我们也会改变生态系的现况。」奈蓝说。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海洋 海洋动物 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