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博物馆馆藏甲骨文研究获重大进展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与旅顺博物馆合作开展的“旅顺博物馆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进入收尾阶段,已完成照片与拓本处理、摹本制作、文字考订与释文释读、同文例互补,组类区分、分期断代等工作。初步统计已发现近20个甲骨新字和一批重要史料,甲骨缀合多组。

近日,记者就该研究的进展、现有成果对相关学者进行了采访。

甲骨易损 抢救性整理迫在眉睫

旅顺博物馆所藏殷墟甲骨文多达2200多片,是国内大宗收藏殷墟甲骨文的单位之一,其所藏殷墟甲骨文主要为“甲骨四堂”之一罗振玉的旧藏品,少量为日本人岩间德也的藏品。2012年初旅顺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达成合作意向,并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说,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属于安阳殷墟早期出土品。经过几十年长期的“冷封”,有的骨片面临破碎粉化,有的文字残泐消磨,大部分甲骨文没有拓本和摹本。如不及时对其进行整体性墨拓、高清晰摄影与保护性整理,则极易造成“甲骨文收藏之期即澌灭在斯”的时代遗憾。

如岩间德也收藏的一片大龟,学界都以为下落不明,后发现就藏在旅顺博物馆内,据查是1938年前后卖给当时的旅顺博物馆的。将此藏品与郭沫若《卜辞通纂》著录中的照片比对,发现藏品上角及左侧已蚀去。另一有卜辞29字的牛肩胛骨,曾被罗振玉早年所编《殷虚书契》著录过,但现已残成一小块,仅存2个完好的字及8个缺形的残字,类似这种状况在其他甲骨上也存在。因此对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进行抢救性保护,及时墨拓、摄影与全面整理研究尤为紧迫。

摸清馆藏甲骨总数 制作全部拓本

据宋镇豪介绍,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中,被《甲骨文合集》著录的仅587片,绝大部分未经公布发表。甚至,此前旅顺博物馆甲骨数量多少、内容如何等情况也无人知晓。

按照“旅顺博物馆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项目计划,首先对这批甲骨进行高清晰彩照拍摄与甲骨拓本制作,再将甲骨拓本电子扫描存档,然后进行甲骨分期分组类断代及整理缀合与贴版,最后进行甲骨释文与考释等工作。

旅顺博物馆馆长郭富纯表示,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由于时代不同,字体大小、笔画粗细也相应不同,如第五期甲骨文字体就略小,笔画也尤为纤细。在传拓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忽视一个小字或者一个笔画而出现甲骨残片漏拓的情况。项目组特别邀请国家图书馆传拓高手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甲骨文拓制技工,利用放大的高清照片对拓片进行校对。

通过前期努力,项目组墨拓甲骨一式二至四份近8000张,拍摄甲骨高清晰彩照约5000多张。此外,通过整理还清除了甲骨上尘封多年的脏物和虫蠹,拼接了破碎甲骨,这些工作使得甲骨实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2014年或推出《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

“我们正在有序展开内容分类和整体排序,年内有望交稿。预期到2014年,一部高档次的大型甲骨著录书《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将呈现给学界。”宋镇豪说。

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的时代一至五期皆有,内容精湛,涉及殷商政治制度、王室结构、社会生活、经济生产、军事战争、宗教祭祀、文化礼制等各个方面,弥足珍贵,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史研究价值。宋镇豪和郭富纯认为,这些甲骨的来源、流传与入藏事略,记载着近代学术史印迹。

记者了解到,与其他学科相比,甲骨文新资料的发现和公布相对较少,使许多学者转向其他古文字研究,甚至出现学科萎缩现象。随着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研究整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的问世,将有益于甲骨文研究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 郝欣 曾江 耿雪)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