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新发现5个海底热液区

参加中国第21航次大洋科考任务的科学家28日在青岛说,他们这次科考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新发现了5个海底热液区。

承担第21航次大洋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于28日结束科考任务抵达青岛。这次科考航次总首席科学家陶春辉说,他们在为期315天的科考航程中,首次在大西洋发现了2个海底热液区,又在太平洋发现2个海底热液区,印度洋发现1个海底热液区。

陶春辉说,自2007年第19航次中国在西南印度洋发现第一个海底热液区起,经过三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在世界三大洋发现了17个海底热液区,约占世界三大洋已知海底热液区的十分之一。

据介绍,海底热液活动区中的热液硫化物是目前日益受到国际关注的一种海底矿藏。它的成因在于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热水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铜、锌、铅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到附近的海底,像“烟囱”的形状一样堆积起来。

第21航次科考首席科学家韩喜球告诉记者,在“烟囱”周围,生活着许多耐高温、耐高压、不怕剧毒、无需氧气的生物群落。这些生物群落的发现有助于科研人员研究极端环境下生物的生存进化方式以及生命起源等问题。

中国第21航次大洋科考船“大洋一号”于 2009年7月18日从广州起航,历时315天,航程约53300海里,经历了8个航段,调查区域涉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


新华网山东频道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海底 热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