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明代夫人干尸可能再次被埋回地下

受博物馆装修的影响,女干尸只能“将就”躺在长凳上

六年前,一具在地底下“沉睡”了500年的女性干尸在保山市隆阳区汉庄镇张家山村被发现。之后,专家针对干尸所在墓穴考古发现,此处为保山明代名臣张志淳家族的墓葬群,而干尸正是张志淳之妻沈氏的遗体。之后,一场名为“保山明代高官张侍郎墓葬及古尸展”的专题展览在保山博物馆和广大观众见面,干尸还先后到德宏州等地展示。六年过去了,这具干尸的保存却遭遇尴尬:由于条件和资金有限,当地相关部门不知道该如何保存和处理沈氏。有消息称,这具干尸可能再次被封存下葬。

神奇发掘

明代干尸出土肌肤仍有弹性

保山市博物馆的副研究员李枝彩,是当年开展干尸和张志淳墓葬群考古发掘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他介绍,2003年年底,这具女性干尸被盗墓者拖出墓穴并丢弃。之后,干尸被当地村民发现。2004年3月,博物馆得知在庄房村发现干尸的情况,由李枝彩带人赶到庄房村。

李枝彩说,女干尸的体态丰满,其肌肤除了肤色变黑外,仍有弹性。脚为小脚,头皮完整,附有稀疏的头发。经专家鉴定,此干尸已历时500年之久。李枝彩从事考古工作30余年,这是他所见到的保存最完好、云南考古发现中年代较早的一具干尸。

她是谁?是达官贵人的妻妾,还是普通百姓?在对干尸进行消毒处理后,工作人员将其运下山,放到保山市博物馆里。紧接着,李枝彩和随行的考古专家对干尸所在的墓穴进行考古发掘。“因为当地人都说,这是张侍郎的墓,我们也在推测是不是几百年来隐在深山人未识的张志淳家族的墓地。”李枝彩说。

经过现场发掘,李枝彩等人在墓穴中发现三口棺木,有一口置于用砖砌的小墓穴里,另两口则合葬在一起,呈轿子形,系石灰浇注。墓中三人,经医学鉴定和考古发掘,被一一“验明正身”——他们分别是张志淳和他的正室夫人沈善正、侧室夫人狄印真。主室两棺包裹着印花丝绸,北棺棺前绸上印有“正义大夫资治尹南京户部右侍郎张公柩”一行文字,南棺棺前绸上印有“大明制封淑人沈氏柩”一行文字。两棺上面各置朝廷褒颁的丝织诰封表1幅,上书金粉大字各一行,内容与棺前文字一致。昆明医学院副院长崔进等4位医学专家鉴定,主室北棺所存一头骨为男性所有;南棺尸体生前为一位老妇人;侧室棺中一头骨为女性所有,死时年龄55岁左右。碑文、棺文、尸骸一致证明,由北到南3棺安葬的是张、沈、狄三人。最终,女尸被确定为张志淳的妻子沈善正的尸体。

珍贵遗迹

属三品官墓葬占地三千平米

考古发掘发现,此处张志淳古墓群占地3300多平方米,主要包括圆形主墓冢一座,山门石刻碑坊一座,甬道石刻神兽石虎、石羊、石马3组6座,神道石刻碑亭两座。墓冢为张、沈、狄的合冢分室墓。这是明代三品官典型的墓葬制。

张志淳的祖父、父亲及张志淳本人均有碑铭留存于世。据记载,这些铭文分别出自当时朝廷重臣和张志淳本人的手笔,记述了张志淳的家世和各自的生平事迹。本次考古出土的大量墓志石刻碑铭,就包含了上述这些文物,其中以张志淳夫妇的墓志铭尤显珍贵。李枝彩说,在古墓中发掘出来的张志淳夫妇的墓志铭,可谓文、书、画三绝,堪称明代滇西碑刻之冠,具有很高的考古、史学和书画艺术研究价值。

张志淳是一代名臣,他和父亲张昺(古同“炳”)、大儿子张含、小儿子张合,都是才识、品德极其优异的明代学者。张志淳的先祖是应天府(今南京)江宁县的官宦世家。他的曾祖张杰因受连累被遣送至永昌。后经奋发创业和刻苦学业,兴起于保山。他父亲张昺是保山明代建学初期的一代名师,有《地理撮要》、《钝庵遗稿》等重要著述,“家日饶裕”后支持兴办学校,是保山万民称颂的慈善家。

张志淳号南园,世称张侍郎,出生于永昌府城(今保山城),自幼聪慧好学,酷爱诗文书画。22岁到省城参加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26岁进京参加会试中进士后,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高中二甲第4名。其后,他在朝廷做官20多年,官至南京户部右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

李枝彩说,经考古鉴定,沈善正去世时为82岁。沈善正是张志淳的正室,她晚于张志淳两年去世。张志淳父子遭受政治陷害时,她支持父子两人继续奋进;张在永昌遭“群小诬诟”,蒙冤坐牢后,沈一边安抚家小,一边抵御外侮,被保山人称为“女丈夫”,被朝廷册封为“淑人”。

保存很难

养不起没人收或要再次下葬

李枝彩分析,沈氏的遗体得以保存并形成干尸的主要原因,是沿用了我国传统的墓室密封砌筑技术:选用上乘的木材做成棺、椁,密封棺木,并在殓葬时对尸体采取防腐处理等措施,而且下葬时间及时。

即便如此,在保山出土干尸也是极其罕见的。李枝彩认为,干尸是极具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物,一般来说,最好的保存办法,是就地在墓穴处建博物馆,对其进行较好的防腐处理保护。

近日,记者来到保山市博物馆,博物馆正在装修。在一楼展厅,记者看到干尸放置于一条长条凳上,身上盖有黄布。据博物馆的张老师介绍,因为没有良好的保存条件,只好经常将干尸抬出来通风。加之装修影响,只能将其这样暂时放着。

张老师说,因为资金和条件所限,他们现在对百年干尸的保存工作感到非常头疼。经过六年的时间,干尸的肌肤已经完全干枯。现在,他们要经常对其进行防腐处理。他们曾经联系过具有保存条件的相关博物馆,但是对方都未明确答复愿意接收。“我们考虑,还是让她入土为安,再次下葬为好。”张老师说。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干尸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