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洋协会成立20年十大事件评选结果揭晓

中国大洋协会成立20周年十大事件评选结果日前揭晓。

此次评选活动自2011年9月正式启动,评审专家在综合网友投票的基础上,以投票的形式最终确定了十大事件入围名单。以下为最终评选出的十大事件:

1、中国大洋协会成立并登记为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

199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大洋协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适应国际海底区域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为在国际海底区域活动争得先机作出的战略性抉择。国家赋予中国大洋协会对外参与国际海底区域事务,申请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对内协调国内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开展国际海底区域工作的职责。中国大洋协会的最高决策机构为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理事会职责,大洋协会办公室是协会的执行机构,具体负责大洋任务的组织实施。

1990年8月,中国代表团向联合国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要求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登记为先驱投资者的申请书》,并附30万平方公里的申请矿区。其中15万平方公里作为保留区留给国际海底管理局,另15万平方公里作为开辟区分配给中国。1991年8月,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签署了登记证书,将中国大洋协会登记为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国际海底区域面积约2.5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49%,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2、中国获得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合同区

2001年5月,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在北京签订了《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大洋协会对7.5万平方公里合同区内的多金属结核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采权。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国际海底管理局的有关规定,中国大洋协会在获得15万平方公里开辟区之后的8年内,通过大量资源调查与评价,分别于1996年3月5日放弃了开辟区面积的30%,1999年3月5日又放弃了开辟区面积的20%,总计放弃了7.5万平方公里相对较差的矿区,最终保留了7.5万平方公里相对较优质的多金属结核矿区。

3、“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5000米级海试

2011年,“蛟龙”号在东北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实施了5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88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大深度深潜作业能力的国家。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于2002年启动,国家海洋局是项目的负责单位,中国大洋协会作为业主具体负责专项的组织实施,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可到达全球99.8%的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经过6年的努力,潜水器本体于2008年研制成功, 2009年、2010年分别组织实施了1000米级、3000米级海试,检验了潜水器的各项技术指标。

4、中国开展了首次环球科学考察

2005年4月,承载我国海洋工作者梦想经过现代化改装的“大洋一号”船从青岛启航执行我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任务。“大洋一号”船东出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进入大西洋,经好望角到达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回到太平洋,2006年1月22日返抵青岛,历时297天,航程43230海里,重点对相关大洋中脊开展了综合科学考察,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生物资源和环境进行了调查,获得大量一手调查资料。环球航次期间,“大洋一号”船顺访了国际海底管理局总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增进了彼此的交流与合作。

5、中国在西南印度洋发现首个“黑烟囱”

2007年,“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在执行大洋第19航次任务期间,在西南印度洋中脊超慢速扩张区发现了首个海底热液活动区(俗称“黑烟囱”),这也是国际社会在该类区域的首次发现。迄今为止,我国科学家已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海域共计发现了30余处海底热液活动区,其发现总量约占全球已发现热液活动区的1/10。

6、中国大洋协会在西南印度洋成功获得10000平方公里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

2011年11月18日,国际海底管理局与中国大洋协会签订了《国际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勘探合同》,标志着大洋协会继2001年在东北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获得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后,获得了第二块具有专属勘探权和商业开采优先权的国际海底合同矿区。2010年5月,我国代表团在国际海底管理局多金属硫化物勘探规章通过后,以中国大洋协会的名义第一个提交了多金属硫化物矿区申请,该申请矿区位于西南印度洋,面积10000平方公里。2011年7月,申请获得了国际海底管理局的核准。按照勘探合同要求,未来15年大洋协会将履行开展有关环境监测、环境基线调查与研究、培训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员等义务,并在勘探合同签订后10年内完成勘探区面积75%的区域放弃,保留2500平方公里享有优先开采权的矿区。

7、中国当选为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成员

国际海底管理局是代表全人类对国际海洋区域资源和活动进行管理的组织,理事会是其决策机构,理事会分为A、B、C、D、E五个组,而A、B两组成员具有较大的投票权重,每组只有4名成员。任何决议必须由A和B组3/4成员同意才能通过,这意味着A或B组成员只要有2名成员反对,任何决议都不能通过。国际海底管理局于1994年正式成立,1996年组成首届理事会,以海底最大投资国之一的身份成为管理局第一届理事会B组成员,2000年,获得连任。2004年,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第10届会议期间,我国又当选为理事会A组成员,即国际海底区域内矿物最大消费国组成员,进一步显示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在管理局的法律技术委员会和财务委员会委员选举中,我国所提名的专家连续当选为两委委员,充分发挥了我国专家在国际海域事务中的作用。

8、建立了大洋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研发基地

大洋协会从“十五”启动了大洋基因资源的研究,于2001年成立了“中国大洋生物基因资源研发基地”。通过十年来的努力,建立了深海环境模拟与微生物培养平台,获取了三大洋深海各类生物样品,分离培养出了包括极端微生物在内的各类微生物5000多株,实现了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共享。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极端酶、小分子活性物质、污染物降解、生物催化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批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为加强大洋样品管理,中国大洋协会同时建立了中国大洋样品馆和中国大洋生物样品库,促进了大洋样品的共享。

9、启动了国家深海基地建设

2007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深海基地建设工作正式启动,选定山东青岛即墨鳌山头作为国家深海基地工程的选址。国家深海基地一期建设方案获得批准,国家深海基地编制已经落实,基地建设工作正抓紧实施。建设国家深海基地,对提升我国大洋工作的陆基保障能力将产生重要作用。

10、多金属结核资源采集系统成功完成湖上试验

以深海多金属结核的开采为研究对象,对水力式和复合式两种集矿方式和水气提升与气力提升两种扬矿方式进行了试验研究,取得了集矿与扬矿机理、工艺和参数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确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洋多金属结核采矿中试(1:10)系统技术方案,完成了部分子系统的设计与研制。在云南抚仙湖组织了针对部分采矿中试系统关键部件的135m水深综合湖试,实现了从湖底采集并输送模拟结核到水面船,验证了我国大洋多金属结核采矿系统的技术可行性,为开展多金属结核乃至其它深海资源开采储备了技术、积累了经验。


新浪科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