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发现西周重要遗址

6月18日下午,宜昌在厢涵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现铜鼎、编钟等文物,施工方立即报告宜昌市文物局。6月19日至24日,8月3日至9日,宜昌市文化局和宜昌博物馆分别两次组织调查勘探人员,赶到万福垴文物出土现场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对周边地带进行勘探。经过探寻共发现三个灰坑,分别编号为H1、H2和H3。从勘探情况看,遗址自西北向东南方呈不规则形分布,遗址周边多有浅沟壑和积水,不明其是否与遗址同期形成还是后期改田所致。

H1南北直径156厘米,东西残长110厘米,残深70厘米。内分两层,坑形规范、壁陡光平,出土很多陶器,器形有鬲、尊、豆、罐、瓿等残件。内夹杂很多黑木炭和灰烬。推测铜钟和铜鼎都出土于该坑之内。H2呈不规则长形,长径3米,南端宽1.7米,中间宽1.5米,深20厘米,边缘不甚规整。出土器物除没有黑色灰烬外,陶器与H1内出土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有鬲、簋、粗柄豆等。H3西南距H1约156.4米,略呈刀形。东西总长8.8米,南北宽2米,深1.5米,四壁略内收,但不很规整。出土少量陶片和明清时期的瓷片。

万福垴遗址共抢救出土青铜器12件,其中编钟11件、鼎1件。编钟均属甬钟,其中一件钲部有铭文为 “楚季宝钟厥孙乃献于公公其万年受厥福”。铜鼎立耳较大微外撇,厚方唇,下腹大于上腹,牛首形蹄足,腹饰扉棱和凤纹,有少量地纹。陶器经初步修复,器形有鬲、簋、尊、瓮、粗柄豆等。

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高崇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振裕、孟华平,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刘彬徽等专家会商认定,宜昌万福垴遗址出土的青铜鼎、青铜编钟及铭文和陶器,时代属于西周中晚期,是楚文化考古的重大发现和突破。发现地点所在的枝江是早期楚文化探索的中心区域之一,此次发现的“楚季”、“公”等人物是研究早期楚国的重要资料,在我国南方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填补了我国早期楚文化研究的空白,对未来楚文化研究将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文物信息网 王 韬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西周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