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登月并不遥远

  1969年7月20日,当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那一刻,大众对于征服太空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研究的转向,1972年“阿波罗计划”结束之后,人类再也没有登上过月球。回首40年,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一直不懈,探索幅度也早已超越月球。但是,“登月”并未远离,它俨然成为一个符号,深深嵌入了全球的社会生活中,而其真正意义更在于——登月开启了人类与机器融合的新起点。

  “如此渺小、湛蓝而美妙,飘浮在永恒沉寂之中,正如看到我们自己,同为地球的乘客,都是兄弟姐妹,在冷漠海洋中享受挚爱的光明。”——诗人阿奇博尔德·麦克利什

  阿波罗登月激励一代人

  美国犹他州退休女教师朱丽娅·布赖恩至今还清楚记得,40年前的7月20日晚,自己和丈夫孩子们围坐在黑白电视机前,守候着历史性的一刻。晚上10点,夹杂着“雪花”的屏幕上传来了来自另一个星球的视频——阿波罗11号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缓步跨出登陆舱。

  眼前播放的不是异想天开的科幻电影:依稀可辨的模糊影像中,观众只能大致分辨出宇航员的头盔和身影,但阿姆斯特朗的宣言让全世界为之欢呼:“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飞跃。”当晚,全球近一亿观众见证了这个历史性时刻,在莱特兄弟首次实现飞行梦想的短短66年之后,人类首次登上地外星球。

  “直到现在我仍觉得难以置信。”布赖恩女士说,尽管登月前的大半年时间里,媒体已经对登月进行了狂轰滥炸式密集报道,可包括她在内的很多人还是认为登上月亮不可能实现。那时人们形容某个想法不切实际时总会说“就像把人送上月亮一样疯狂”,但1969年7月之后,没有人再这样说了。

  当时布赖恩夫妇的小儿子鲍勃还在上小学,平日这个时候他早应进入梦乡。“阿姆斯特朗宣布实现了人类的一大步时,我注意到鲍勃的眼睛张得大大的,眼里满是惊喜和憧憬。”布赖恩说,“我想他那时还太小,或许不能完全理解登月的意义,但这让他从此爱上了科学探索。”长大后鲍勃虽没有当上宇航员,但对科学的兴趣让他如今成为小有成就的生物学家。

  像鲍勃一样,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孩子被阿波罗登月所鼓舞,由此踏上科学的道路。直至今日,美国航天局(NASA)依然将阿波罗11号登月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把人类送上月球不仅激励了美国,也同样激励了全世界。”NASA首席历史学家斯蒂文·迪克说,“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充满动荡的时代,但在那样的环境下,登月成功证明了人类的潜能。”宇航员形象成文化核心之一《登月决策:阿波罗计划和国家利益》一书的作者,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太空政策研究所主任约翰·罗格斯顿在电子邮件中向记者谈起自己的经历。

  1969年7月16日一大早天还没亮,罗格斯顿以研究学者的身份应邀前往肯尼迪航天中心,见证了阿波罗11号的发射。“所有的人都激动不已,成败就在这历史性的一天。但大家更期待的是宇航员登上月球。”

  而20日当晚9点,罗格斯顿在家里开着电视,急切地等待最关键的部分——登月直播。不巧的是,就在阿姆斯特朗在登月舱里做好所有准备,即将打开舱门几分钟前,罗格斯顿家突然陷入一片漆黑,停电了。“我飞快地冲了出去,看到对面的邻居家还亮着灯,敲开门,我和邻居共同经历了那个历史性的时刻。”

  虽然罗格斯顿不是科学家出身,但作为政府决策学者,他将数十年的时间投入到“阿波罗计划”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影响的研究中。他至今仍坚持相信,美国政府过早地终结“阿波罗探月计划”是目光短浅的行为。

  罗格斯顿认为,除了探索领域的成就,阿波罗登月激发了美国人的爱国热情。在那之后的40年中,登月宇航员的形象成为美国文化的核心组成,就像星条旗一般经典。

  著名航天专家庞之浩对此持认同观点,他认为现在美国政府打算重返月球,除了战略利益考虑,提升国家凝聚力和自信心也是目的之一。

  “阿波罗计划”鼓舞了很多人,时至今日让人念念不忘。1968年阿波罗8号上的宇航员比尔·安德鲁斯和队友拍摄了一幅著名的“地出”照片——毫无生机的月球地平线,黑色沉寂的宇宙背景下,蓝色的地球正在“升起”。

  那是在1968年的圣诞前夜,阿波罗飞船正环绕月球轨道飞行。“地出”一经发表,便因其深刻的环境保护寓意成为最著名的环保图片之一。

  布赖恩女士被深深感动。

  身为教师的她每年都要拿地球仪让学生“发现”地球的美丽。她说:“阿波罗登月从一个新的视角启发了我们。”而本月15日,访华的美国华裔能源部长朱棣文也用这一幅“地出”结束了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登月象征意义从未消逝

  肯尼迪总统宣布启动“阿波罗计划”后,美国电视娱乐产业曾刮起一股太空热潮。

  1966年,《星际迷航》的电视剧版本开播,它把人们带入一个充满奇异生物和地外文明的宇宙,探索太空就像开着越野车探险一样平常。

  阿波罗11号登月前一年,经典科幻电影《2001:太空奥德赛》则大胆地描绘出一个高科技的未来,飘浮的太空基地,月球城市,人类开始以月球为基点向广阔的未知太空进发。

  这些科幻作品无疑让人们更加憧憬阿波罗登月将带来的无限可能。然而,40多年后再回顾它们,今天的人们无疑多少有些失望,太空城、地月特快,登月热潮似乎“承诺”过的科技成就依然还很遥远。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阿波罗 登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