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扬子鳄的锐减标志中国湿地的飞速消逝

扬子鳄的兴衰与湿地环境的变化休戚相关。上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湿地面积的退化,导致扬子鳄一度“极度濒危”。“水泥池子”里的人工繁育和喂养,虽在数量上拯救了扬子鳄,却无法解决扬子鳄无家可归的可悲局面。今年8月,英国自由摄影师韶华得到普利策危机中心资助,穿越中国大陆,以记录不断消失的中国湿地。“拍摄这个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是因为野生扬子鳄的锐减,标志中国湿地的飞速消逝。”

位于安徽宣城的“中国鳄鱼湖”,是中国最大的扬子鳄种源基地。今年8月,英国摄影师韶华(Sean Gallagher)来到这里,探访这些曾经濒临灭绝的湿地动物的近况。

“鳄鱼湖”基地里有大小不一十多个人工水塘,空气中弥漫着水气和鳞甲族特有的腥气;而在那些碧绿的池塘里,一枚枚小小的、浮动的绿萍中间,会时不时露出一双乌黑的小眼睛,间或一闪。

潜伏在池塘绿萍中间的正是扬子鳄。韶华仔细观察发现,眼前这种披满鳞甲的生物,有着钝圆的吻部,带点粉红色,头顶着浮萍,泳姿缓慢而优雅,由于身体才1米多长,它更像是我们通常印象当中鳄鱼的卡通版。

“开饭了。”韶华耳边传来工作人员的声音,一桶桶活蹦乱跳的鲜鱼被倒入鳄鱼池。此时此刻,韶华看见了他意想不到的一幕:不远处他原本以为只是凹凸不平的岩石的地方,密密麻麻、肩挨着肩趴在一起的扬子鳄露出脑袋,覆满了池中的小岛。再往其他几个池子看去,池中所有露出水面、能晒到阳光的地方,全是这种鳞甲突兀的爬行类动物。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每个池子里放养的小鳄年龄都不同,有的是“幼儿园”,有的是“小学”、有的是“中学”,基因最优秀、参与繁殖的扬子鳄,住在最宽敞的“大学”里。

1979年,安徽宣城扬子鳄繁殖中心建立,最初只有212只扬子鳄,分别从7个县搜罗而来。上世纪80年代,扬子鳄突破人工繁殖难关。目前,该繁殖中心拥有扬子鳄10000多条,并以每年1000多条的速度递增。在2008年扩建前,基地最大的水塘面积为2亩,按标准只能容纳14条扬子鳄,却硬是挤进450多条,严重饱和。

与繁殖中心“鳄满为患”的情况相反,中国野生扬子鳄的数量却少得惊人。目前,中国野外扬子鳄的数量仅为120至150只之间。它是全世界23个鳄种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鳄鱼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极度濒危”等级。

造成野生扬子鳄数量锐减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栖息地的破坏。安徽、浙江、江苏等长江中下游一带海拔200米以下的湖泊、溪流纵横交错的沼泽湿地,向来都是扬子鳄居住的乐园,但如今,这些乐土正在飞速消逝。

碧绿的蕨类、古老的银杏、浓密的松柏……这种古老的爬行动物,应该属于那个场景,而不是如今它们栖身的方形水泥池子。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湿地 扬子鳄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