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乡大量恐龙足迹得不到保护

夕阳乡大量恐龙足迹得不到保护

  国庆期间到晋宁县夕阳彝族乡旅游的张先生拨打本报热线称,该乡一山坡上有被铁丝网围起的恐龙足迹化石,但其中一些已遭到人为破坏。记者调查得知,该乡境内的确存在大量恐龙足迹化石,而该乡早在1987年就出土了包括2具较完整骨架在内的大量恐龙骨骼化石。其中一条为中国独有的稀有种属——中国双嵴龙。然而,对日益风化的恐龙足迹化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至今还没有一个较好的保护方案。

  <现状> 全乡有600余个遗迹

  夕阳乡位于晋宁县西南,距昆明120公里,总面积156.51平方公里,地形北高南低,高差悬殊,构成了复杂的立体地貌景观,且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进入夕阳乡的路口,一块由昆明市政府立于1987年12月10日的石碑上显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夕阳古脊椎动物化石自然保护区”。

  “以前出现过人为破坏,但近几年都没有。”普绍华如今在夕阳乡担任文化站站长职务已有1年半,其介绍,夕阳乡先后出土了2具较完整骨架在内的大量恐龙骨骼化石,截至1987年该乡先后发现恐龙足迹化石600多个。

  普绍华介绍,恐龙足迹化石在该乡分布较广,而乡文化站却只有他和另外1名兼职工作人员,而且他还在乡政府兼有其他职务。“要做到对每个点都开展保护工作比较困难,经费、设备、技术、经验都是问题。”

  而最让普绍华头痛的是,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对这些恐龙足迹化石进行保护。他说,自己很想去禄丰恐龙谷看看是什么样子,里面的化石又是怎么保护的,但一直没有机会。

  <专家> 缺少保护经费

  大夕阳村头山坡上是恐龙足迹化石保护区之一,也是该乡惟一拉铁丝网进行保护的区域,占地10余亩,开启保护区大门的钥匙只有普绍华有。记者在保护区内看到,多块石头上留有的恐龙足迹清晰可见,均呈三趾形、下凹的印记。

  普绍华说,去年由乡政府出资2万余元将保护区用铁丝网围起,严禁无关人员入内,禁止放牧和挖沙采石。

  但由于该乡经济滞后,地理环境和气候恶劣等不利因素影响,辖区内古生物化石出现冲损蚀坏,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为此,该乡上一届文化站负责人已向相关部门提出过给予保护古生物化石遗址经费补助的请示,希望能有经费修筑挡墙和排水等设施。普绍华说,目前他正在起草更详细的经费补助申请。

  据悉,以前乡政府也用过土埋的方法将足迹化石掩盖,但每当相关人员到来,又得将土刨开。看着日益风化的化石,乡政府相关人员甚至想过在足迹化石上建盖房屋,将这些足迹彻底“收藏”起来,但依然感觉不妥。

  昆明市博物馆副研究员程明是1987年参与夕阳乡恐龙化石发掘的工作者之一,他说,当年在夕阳乡挖掘出的中国双嵴龙、云南龙和一些恐龙骨骼化石都珍藏在市博物馆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双嵴龙化石都很少,在夕阳乡挖掘出的中国双嵴龙化石保存完整,不但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也是对其他恐龙化石进行研究的重要线索。然而由于研究经费等问题,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对发掘的保护、开发、发展、整体规划都是空白。

  <发掘> “我家田里也有化石”

  1942年,美国亚利桑纳州的侏罗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了一种体形较大的兽脚类恐龙,因其头顶上有一对薄薄的“V”字形骨质嵴,科学家把它命名为双嵴龙。1987年8月,夕阳乡木杵榔(青龙山)出土了一具中国独有的稀有种属——中国双嵴龙化石。

  原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胡绍锦,1993年1月在《古脊椎动物学报》第31卷第1期发表的一篇名为《记云南晋宁发现的双嵴龙化石》的研究文章中显示:1987年8月,晋宁县夕阳彝族自治乡木杵榔村的青龙山采到两具恐龙化石,一具为近于完整的兽脚类双嵴龙,另一具为原蜥脚类的云南龙,它们出自早侏罗世下禄丰组。鉴于晋宁木杵榔发现的双嵴龙在中国乃至亚洲尚属首次记录,特此简报。

  目前,该乡出土的中国双嵴龙化石被珍藏于昆明市博物馆内,骨架近于完整。长约5.5米,骨骼高大、粗壮,头骨保存完美。只有前肢指骨不全,左后肢趾骨稍缺。

  普绍华介绍说,1987年,一名小学生在山上玩耍时发现该恐龙化石,“但他不知道是什么,就拿了一块玩耍,被一名地质专家发现后才开始挖掘的。”

  夕阳乡政府工作人员回忆,在当时挖掘现场来了很多村民,都想见识一下恐龙化石,有的村民看后不以为然地说:“恐龙化石有什么了不起,这种东西我家田里就有。”发掘队闻讯,确实在该村民田里发现恐龙化石。由于恐龙足迹化石像鸡脚印,对于这些遗迹,民间曾有“金鸡仙”或是祖先留下的足迹等传说。


云南信息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恐龙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