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群英会”能否成现实

  放寒假了,张先生终于能带着儿子好好地参观一下各大科技场馆,可走了几个馆后他就发现,北京的科技场馆里都爱摆放恐龙,不是恐龙化石,就是恐龙模型,“既然都拿恐龙当卖点,为什么不把恐龙集中在一个科技场馆里展出呢?这样我们只参观一处就可以了,省得为了看恐龙东跑西颠。”
 
  恐龙矗立街头成招牌

  张先生带着儿子在北京的街头随便一找,就找到了三处恐龙:一是位于天桥附近的北京自然博物馆,二是位于西四的中国地质博物馆,还有一处是西外大街的中国古动物馆。这三个场馆的共同点都是门外矗立着醒目的恐龙模型,其中地质博物馆门口的“恐龙”高达十多米,看上去威风凛凛;而中国古动物馆门口的两个原角龙模型虽然个头不高,但就立在街边,很是显眼;自然博物馆门口的三个恐龙模型年代久远,原本湮没在杂乱的背景中,但是在博物馆原有院墙拆掉后一下子变得异常醒目。

  从去年9月中旬起,又有一家颇具实力的科技场馆增加了恐龙化石展品,这就是位于鸟巢北1公里的中国科技馆新馆,可以说现在恐龙已经遍布北京城的东南西北各个地方。

  “恐龙之家”有些憋屈

  用了几天时间参观一圈下来,张先生还没表态,孩子先排了顺序。“若光看恐龙,中国古动物馆当数第一。”确实,该馆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创办,是全国最权威的恐龙及其他古脊椎动物的研究中心,四代科学家几十年积累下大量恐龙化石。许多化石长期沉睡在地下室箱子中,按理说光让这些宝贝“重见天日”就能让人大开眼界了,可遗憾的是,展览面积只有2000余平方米的中国古动物馆对于一个“恐龙之家”来说实在太小,加之受建筑本身限制,许多展品只能“委曲求全”,因此有了现在人们看到的马门溪龙头扬上了二层、尾巴却快要伸到一层墙外去的“奇观”。同样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馆舍是上世纪50年代设计建造的,自身继续发展的空间也已经近于极限了。

  “我觉得北京的恐龙没有想象中的有意思。”张先生的儿子是个不折不扣的恐龙迷,小家伙最钟爱的书是《恐龙问答101》,书中那些费解拗口的恐龙名字都能记住。他告诉记者,这次在北京的科技场馆看到了不少精美的恐龙化石,感觉不虚此行,但若说遗憾的话,就是互动性内容太少,比如能摸摸更多真实的恐龙化石,或请专家讲解一下当今恐龙研究的最新进展,或亲手制作恐龙模型带回家做纪念会更好。“此外还有些场馆的恐龙模型太陈旧太小儿科了,就在那儿摆一POSE,不会动也不会叫,近距离一看还感觉有些粗制滥造,哄哄小学生还行,像我这样的资深恐龙迷就唬不住了。”

  恐龙“群英会”能否成现实

  在普通观众眼里,这几家科技场馆的恐龙化石都相差不大,事实并非如此。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化石》杂志主编郭建崴介绍,自然博物馆和中国古动物馆的当家展品是马门溪龙,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巨型山东龙,而中国科技馆新馆亮相的主角是阿纳川街龙、许氏禄丰龙和中国双脊龙。

  “这几个科技场馆都展恐龙,为啥不把恐龙全放一个博物馆里呢?”张先生的儿子在参观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此郭建崴解释说,恐龙资源整合说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难就难在不同的隶属关系,古动物馆隶属于中科院,北京自然博物馆归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管,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上级单位是国土资源部,而中国科技馆受命于中国科协,这些单位在行政上隔着“千山万水”,怎么整合?大家都不傻,恐龙招人喜欢,就都拿恐龙当卖点,这样下去,恐怕将来北京城里展示恐龙的地方还会更多。

  郭建崴说,也有一个解决方法,就是让几家科技场馆联合起来搞一个“恐龙资源股份制科技博物馆”,垄断和独享恐龙资源,其他地方也就不会再轻易拿恐龙说事,将来孩子们看恐龙就不会辗转跑多个地方了。


北京晚报(记者 蔡文清)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