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风暴活动在中国遇冷 语言成最大障碍

  语言成国内天文迷参与全球性科普活动最大障碍

  最近,一封致网民的“全球邀请函”由英国皇家天文台、英国科学与科技设施委员会和大众科学项目“宇宙动物园”发出:请大家帮天文学家一起来分析美国宇航局(NASA)两颗太阳观测卫星收集的“太阳风暴”数据。又一次全民参与的天文科普活动开始了,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天文迷的反响却不热烈,语言是最大障碍,他们盼望国内能有类似活动可以参与。

  巧妙:化整为零 全球动员

  “太阳风暴”是一阵阵猛烈的太阳风,刮过地球时,会扰乱地球磁场,对无线通讯、卫星活动造成剧烈影响。据科学家预测,2013年5月将是下一个太阳活动极大期,届时可能会出现超级太阳风暴。而目前,人类对太阳风暴的真实面目却知之甚少。

  2006年,NASA将两颗卫星送上太空,在1.5亿千米外为太阳持续拍摄照片。“在两年多内,我们共拍摄了超过10万张照片,数据量超过25TB(数据量1T=1024G)。”NASA一名“太阳风暴”研究项目的科研人员说,“如果让我们自己来分析这堆数据,可能得搭上一辈子时间。”不过,要是让全球网民一起来分析,可能一年,甚至几个月就能完成。

  对天文迷来说,这项活动的参加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在http://solarstormwatch.com/上注册登录,并通过一些培训和测试,就能参与图像分析了。“这样的活动能让更多人了解太阳风暴到底是什么样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名物理研究人员说,“这也能让更多公众探索空间天气之神奇。”

  盼望:科研科普 国内互动

  可惜的是,中国天文迷反响却不甚热烈。上海启明星联盟理事郭纲告诉记者,语言是最主要的障碍。“在探月工程开始后,我们非常希望国内天文研究领域能有类似的活动,比如参与探测器传回数据的分析,这会让大众参与天文研究的热情更高。”

  在天文科研中,有不少工作技术门槛低、工作量大,完全可以让公众参与,在完成科研数据处理的同时,也完成一次大规模的科普互动。其实,天文爱好者的业余发现也可能成为重要的科研成果。2004年,一位美国天文迷偶尔拍摄到一个新星云,科学家跟进研究后发现,那是一次罕见的年轻恒星爆发,最后成果登上了《自然》杂志。

  不过,记者从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处了解到,嫦娥1号的科学探测原始数据约有1.4TB,经各种校正、处理后生产的0、1、2、3级数据约有4.2TB,一年多以来陆续向全国的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科学家发送了大量的探测数据,希望大家深化研究。嫦娥1号的各种科学探测数据主要是有关地形地貌、物质成分、土壤特征和空间环境等领域,需要专业处理,目前还缺少适合天文爱好者处理的数据。欧阳自远相信,随着我国空间探测的发展,国内科学爱好者也能参与到类似科研活动中。


东方网-文汇报 记者 许琦敏 通讯员 谢懿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太阳风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