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掀起第二次探月高潮

  放置更多的旗帜

  尽管人类在月球探测领域已取得诸多成就,但整体进展仍然不尽如人意。欧洲空间局局长让-雅克·多丹(Jean-Jacques Dordain)分析称,这一方面是受经费预算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国际合作探月项目进程缓慢。

  他表示,欧洲范围内正在重新思考和反思月球探索。竞赛或许是实现目标的最快途径,但竞赛往往不可持续,当选手们到达终点,竞赛也随之结束。

  多丹强调,希望今后可以更多地开展多国合作的深空探索项目。

  然而,两位中国航天专家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则对合作前景没有那么乐观。

  一位专家表示,尽管各国都在国际合作上“唱高调”,国家利益仍然是各国在探月合作上的主要路障。

  另一位专家则认为,实力是合作的前提。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府提出建立国际空间站,中国政府通过不同的渠道表达过加入项目的意愿,却没有得到回应。在这位专家看来,除了政治因素,当时中国的科研能力和工程技术弱势也是重要原因。如果双方的能力正好是对方所需,那么合作会比较顺利。

  事实上,自从中国载人航天成功之后,世界对中国的态度,包括国际空间站对中国的态度开始变化。

  2008年9月,美国宇航局(NASA)前任局长迈克尔·格里芬(Mike Griffin)在接受法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不是美国的威胁,有朝一日会成为国际空间站成员。

  世界月球大会期间,多丹也曾表示,愿意支持国际空间站的伙伴关系涵盖到中国和韩国。换句话说,欧洲空间站支持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

  在火星探测方面,中国已经尝到国际合作的甜头。从火星到地球,最近距离也有5000万公里,而月球距地球只有38万公里。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火星探测很难快速推进。

  而中国的“萤火一号”卫星将与俄罗斯的火星探测器一起,于2011年搭载俄罗斯的运载火箭飞往绕火星的椭圆轨道。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主任吴季说,中国原定首次探测火星要到2020年,通过与俄罗斯的合作,将这一时间大大提前。

  就在世界月球大会闭幕之日,来自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王跃,以志愿者的身份与五位欧洲人一起开始了由俄罗斯主导、多国合作的人类首次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在莫斯科郊外一个地面模拟舱中体验520天的封闭生活。

  不过,在月球探索的竞赛中,尤其是载人登月和未来月球基地的建设中,各国能否开展实质性的合作,仍然是一大悬念。多丹承认,即使在欧盟内部,合作也不容易,因为涉及经费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更需要满足各方利益。

  但他同时表示,在月球上放置更多的旗帜,或者说有更多国家参与,比竞赛更重要。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陈求发在世界月球大会上也公开表态:“中国在独立自主发展技术的同时,希望通过国际合作提高月球探测工程水平,实现与各国的技术和资源互补,共享探测成果。”


《新世纪》周刊 记者 徐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