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草堆中的恐龙——自然史沉思录》

《干草堆中的恐龙——自然史沉思录》

    《干草堆中的恐龙——自然史沉思录》,史蒂芬·杰·古尔德著,传神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定价:36.00元

    “干草、恐龙、博物学”,这些貌似并不相干的事物在古尔德那里得到了无限的升华。古尔德是美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他写了系列科普散文《自然史沉思录》,《干草堆中的恐龙》是其中的一册。当我们看到《干草堆中的恐龙——自然史沉思录》的封皮上那栩栩如生的画面和标题,难免会浮想联翩:大众的宠爱——恐龙,于干草堆中,使我们似乎看到了干草堆里寻宝、大海里捞针的场景,似乎体会到了考古工作的艰辛细碎与其宝贵成果的关联。它奏出了大自然与生命的旋律,带给我们一个演化的世界。尤其在博物学走向衰落的今天,它就像一缕春风吹拂着干草枯黄的博物学原野,呼唤着博物学的复兴。

    博物学,曾经是科学的原初形态,其综合性强,叙述自然界中动植物和矿物等的种类、分布、性质和生态等,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对话,蕴含着一定的人文情怀。但如今博物学走向了尴尬,博物学派成为明日黄花!远离博物学的现代科学出现了发展不平衡、过分专业化等弊端,甚至科学主义盛行,从而导致了种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古尔德运用博物学的研究方法,为今天科学研究应有的走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从实践出发,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界,追寻事物的本来面目,将第一手资料作为科学发现的依据。不但书名体现了考古的艰辛琐碎,而且书中专门有一篇文章“干草堆里寻针”更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正如作者所言,“将这堆草一根一根地分开,那我就会找到这根针”。正是基于这样的博物学研究方法,科学中出现了很多反传统、反权威的新观点,使我们重新审视远离博物学的现代科学,重新审视那些科学中的“普遍铁律”。作者指出,进化并不是渐变积累的过程,而是长期稳定与短暂剧变的交替过程;另外,古尔德还告诉读者“负面结果的重要性”以及“无便是巨大的有”等富有挑战性的观点,这些都启发了我们的批判性思维模式。“无”中往往蕴含着更丰富的“有”,负面结果往往会引起深刻的反思,从而导致更大的成功。也正是在博物学理念的基础上,古尔德使读者看到了丰富的科学画面和大自然本身的富足(羚羊、蛇形虫、水熊、螺壳、真菌……电影、诗歌、故事、天文、历法、社会政治问题……)。该书将深奥的哲理寓于简单的生活故事当中,将丰富的科学知识赋予浓郁的文学之美,它似浩瀚海洋的沙滩,每人都能寻到自己喜爱的心中之贝。因而,此书可被视为一部关于博物学的重要科普典籍。

    随着博物学的衰落、人文情怀的缺失,与博物学分离的强势现代科学缺少了应有的精神品味。它以物质利益为目标,对自然界无情地鞭挞,也使人类的精神生活陷入痛苦。因此,我们需要蕴含人文情怀的博物学!它呼唤人与自然的对话,张扬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能够为强势现代科学提供相应的人文土壤,弥补强势现代科学所缺失的生活和生命意义取向。《干草堆中的恐龙》就深深启发着我们对人文的关怀:作者以卡罗尔的诗句开篇,用优美的散文来表达科学的内容,体现了科学与文学的融合,而且专门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述“文学与科学”,谈到了音乐的力量、隐喻的作用等,更值得关注的是标题中“文学”两字放在了前面,应该也是作者的有意之举吧。此书不愧为“富有人文情怀的博物学”典范,通篇饱含了浓郁的文学意蕴,醉人的诗行无处不在,还有动听的故事和名人名言。这些都如同春天的甘露滋润着读者的心田,深深吸引着读者在尽情享受中步入知识的殿堂。

    从更浅的层次看,博物学能陶冶我们的人文情怀。这一点来自我的生活感悟,我曾经是大山里的孩子,因而特别热爱大自然,热爱那里的花花草草和鸟虫百兽。现在身处喧嚣的都市,面对社会的物欲横流,每当感到疲惫、迷茫的时候,徜徉在大自然的深处,倾听那美妙的旋律,就会变得轻松与心醉!由此生发出对人生意义的感悟。此时此刻,一颗躁动的心开始趋于平静,脚下模糊的路会变得明晰,即使一颗死寂的心也会激情萌发!可见,博物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愿“干草、恐龙”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尽情地升华,来唤起博物学的复兴!


科学时报(牛桂芹)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恐龙 自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