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最远天体——一颗蜕变为黑洞的恒星

这场发生在2009年4月23日的伽马射线暴(中心)几乎与宇宙一样古老。

天文学家拍摄了迄今为止所能看到的最远的天体——一颗蜕变为黑洞的恒星,而其与地球的距离超过了130亿光年。美国宇航局(NASA)的雨燕(SWIFT)卫星于2009年4月23日发现了这一天体,而天文学家则在2009年出版的《自然》杂志上以两篇论文的篇幅报告了这项研究成果。通过对由此产生的伽马射线暴(GRBs)进行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恒星其实在宇宙大爆炸后仅仅6亿年便开始了生成与死亡。

天文学家每周都会观测到两到三次伽马射线暴——由塌缩的恒星所产生的高能辐射的短闪。这些伽马射线暴大多数都发生在附近的宇宙空间。然而一场名为GRB 090423的伽马射线暴(源于其被发现的时间)却打破了现有最远天体的记录——于2006年发现的一个距离地球128亿光年的星系。并未参与此项研究的美国奥斯汀市得克萨斯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Volker Bromm表示:“这一发现让我们离神秘的宇宙黎明的边际又迈进了一步。我们不一定非得要走很远才能够发现最早的恒星。”

研究人员一直对测定这些非常遥远的天体的位置以及对其展开研究很感兴趣,这些因为它们为了解早期宇宙提供了一扇窗口。理论模型曾预测,在宇宙大爆炸后的几亿年时间里,气团开始塌缩成巨大的恒星。而这些恒星在爆发成为超新星之前曾有过短暂的裂变。两个研究小组报告说,从GRB 090423的光谱获得的有限信息表明,尽管它与宇宙大爆炸非常接近,但仍不属于第一代恒星。

其中一个研究小组由英国莱斯特大学的Nial Tanvir领导,而另一个小组则由意大利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Ruben Salvaterra所领导。在雨燕卫星发现这一伽马射线暴后不久,两个研究小组便争相利用地基天文望远镜在信号逐渐减弱之前对其进行了观测。而有关这场科研竞赛的故事则刊登在2009年9月18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Tanvir和他的同事估计,早期宇宙中的恒星密度足以让天文学家期待,在未来能够发现更加遥远的伽马射线暴。他们在论文中写道:“发现这样的事件并不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并指出在伽马射线暴发生15个小时后,他们便获得了来自GRB 090423的光谱。更加迅速地获得这些光谱将形成有关其构成的更多信息,而这正是研究人员在下一次发现一个远古的闪光时打算要做的事情。


EurekAlert!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黑洞 恒星 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