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现的化石揭示侏罗纪时期蟋蟀的叫声

中国东北地区侏罗纪时期的蟋蟀化石Archaboilus musicus

现生的大绿灌丛蟋蟀Tettigonia viridissima

我们都知道今天的蟋蟀鸣声悦耳,能通过鸣声来争夺食物、领地以及吸引异性,生活1.65亿年前侏罗纪(Jurassic)时期的蟋蟀鸣声又是否悦耳呢,是否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呢?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研究人员在研究出土自我国东北地区侏罗纪时期的蟋蟀化石后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在1.65亿年前的侏罗纪,古老大陆上的森林并不宁静,早期的蟋蟀祖先和两栖类动物已经能够通过身体的摩擦或鸣叫来发出声音了。我们都知道现代的蟋蟀通过翅膀列齿的相互摩擦来发声,音频取决于每秒击齿次数。那蟋蟀祖先们又是如何发声的呢?它们的声音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我国古生物学家在东北发现了一些保存精美的昆虫化石,通过与国外研究学者进行合作,科学家们希望能从中寻找答案。这些昆虫化石时代可以追溯到侏罗纪中期,化石保存情况非常完好,在光学显微镜下甚至能清晰看到昆虫翅膀上的细节,这在昆虫化石里是非常珍贵和罕见的。它也同时被科学家鉴定为一个新种:Archaboilus musicus

Robert和Montealegre-Z教授对这些蟋蟀化石的发声器官进行了解剖学重建分析,并将其与59种现生蟋蟀进行比较。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史前蟋蟀可以产生出悦耳、纯正、单频率的声音。

Robert介绍说:“此次发现表明,远在1.65亿年的侏罗纪时期,古老的蟋蟀祖先们就已经能够利用纯正的声调来进行交流了。类似今天的蟋蟀一样,Archaboilus也同样是利用‘歌声’来吸引异性。通过声音的传播可以对异性传达你的位置以及显现你的‘歌唱’能力,通常这是雄性向雌性所采取的求偶措置。但与此同时,雄性也会因此招受相当的危险:引起更多捕食者的注意,前提是捕食者的耳朵已经进化出与之相匹配的听觉功能。”

此次研究同样表明,远在恐龙所生活的时期,声音环境已开始非常繁华了,其中两栖类和节肢类动物是其中最主要的贡献者。加上瀑布声、溪流声、风声等背景音乐,闭上眼睛你仿佛就置身于了侏罗纪时期的森林里。

该研究更令人惊讶的是Montealegre-Z教授在Archaboilus化石翅膀形态的基础上,重现了这类史前昆虫所发出的声音。根据生物力学原理,科研人员推测了Archaboilus翅膀所发生的鸣声音频是在6.4kHz左右,每次翅膀拍打持续时间约16毫秒。这可能是已知最古老的音乐曲谱记录了。

Montealegre-Z说道:“通过这种低沉的鸣声,古老的蟋蟀可以在类似侏罗纪森林这种繁杂的环境中进行长距离的通讯交流。现代绝大多数蟋蟀是在夜间发出鸣声的,有理由推测古代的蟋蟀也应该更适应夜间活动。化石蟋蟀鸣声还原研究能为日后其它史前动物的声音还原起到一定的启迪意义,同时它为早期蟋蟀鸣声演化、行为习性等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价值。”

古生物声学分析是生物学研究中非常独特的方法,它为化石古生物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


(化石网/库森 编译)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蟋蟀 中国 侏罗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