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届亚洲旧石器考古学年会在俄罗斯召开

会议开幕式

独具特色的学术报告会场

Paul Mellars教授与青年学子合影

考察遗址

观察标本

2012年7月5~14日,第5届亚洲旧石器考古学年会暨第17届“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叶尼塞河畔的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市隆重举行。来自俄罗斯、中国、韩国、日本、美国、英国、波兰、以色列等9个国家的40余位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和第四纪地质学家应邀出席。会议由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和俄罗斯科学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及韩国史前研究院共同承办。

会议安排了40多场学术演讲,报告了各地区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学的新发现和新进展,在涉及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适应、迁徙、交流和环境动因等方面的诸多理论问题上开展讨论,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国有8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汇报了近年来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展示了我国在这一领域新的发展和态势,并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表现抢眼。中科院古脊椎所高星研究员从考古学视角系统论证了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学说,有理有据;王社江研究员详细介绍了中国秦岭一带新发现的具有阿舍利文化性质的遗址,材料新颖,图文并茂;李超荣研究员通过对汉水流域各地点重型工具的系统展示,揭示了该区域的旧石器考古学文化面貌;广西考古所的谢光茂研究员与宁夏考古所的王惠民研究员分别介绍了百色盆地的新发现和水洞沟第12地点的主要旧石器考古遗存。来自俄罗斯的学者介绍了西伯利亚地区旧石器遗址的相关发现与研究,涉及原料经济、生态环境、打制技术、空间利用及文化特征等多个方面;来自日本的学者从原料与技术层面入手,聚焦于细石叶工业研究;韩国学者则报告了一些新遗址和新材料,并在东亚手斧问题上做了阐述。美国、波兰和以色列等地的学者也各自介绍了一些研究案例。

本次会议的一个重点议题是现代人起源与扩散问题。英国学者Paul Mellars爵士是“出自非洲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会上他固持己见,坚持认为现代人类在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在6万年以后开始向欧亚大陆迁徙和扩散,因而非洲之外在5万年前不可能存在早期现代人群,并宣布这是没有争议的科学结论,已被分子生物学、化石人类学和考古学充分证明。高星研究员与其展开交锋,指出“出自非洲说”并非定论,在国际学术界存在诸多争议和质疑,“多地区连续进化”和东亚古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理论仍然很有学术市场,中国的人类化石材料、文化遗存和古环境资料皆表明当地古老人群没有整体灭绝过,现代人群的主体演化自本土古老型人类,并且新的DNA研究揭示,原先被推断为完全灭绝了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其实进入了现代人的血液中,现代人起源演化不是非洲单一起源、扩散和替代的简单模式。双方就相关论点和论据交替诘问和陈述,你来我往,激烈而精采,引发起了与会学者的关注和热议。

为鼓励青年学子的交流和成长,会议特设了青年研究者报告专场。来自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徐欣、魏屹、牛东伟分别就中国旧石器遗址数据分析、周口店遗址发掘最新进展及湖北宋湾遗址石器组合等作了演讲,得到与会学者的一致好评与鼓励。

会议期间,学者们下榻于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国立师范大学所属的Kurtak考古营地,对周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如Afontovo,Listvenka,Divnogorsk等进行了考察,并参观了Minusinsk博物馆。叶尼塞河沿岸留下了史前人类生存的足迹,也留下了考古学者们探索的足迹。旧石器时代的先民曾经迁徙交流融合过,而今日的学者步先人的后尘,在学术交流和碰撞中释古思今,发掘和诠释自然与人文的真谛。

在会议上,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主席、“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主席李隆助教授代表组委会授予高星、金昌柱等特殊荣誉奖,以表彰他们为亚洲旧石器考古学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

2013年适逢水洞沟遗址发现90周年。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和“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决定下届年会由中方在宁夏举办。我们期待着明年与各国学者的再次相聚!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欣 魏屹 牛东伟 供稿)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俄罗斯 旧石器 考古学 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