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月探测工程科学数据应用与研究”项目将验收

编制我国首幅月表典型区域构造纲要图和地质图,提出月球岩浆洋最后固化年龄为39.2亿年的新观点……

近日,由国家“863”计划支持的“绕月探测工程科学数据应用与研究”重点项目将迎来国家项目验收。通过对“嫦娥一号”卫星获取的科学数据展开近两年的科学研究,我国科学家获取了大量科学研究成果。

“到目前为止,我们才敢说‘嫦娥一号’获得了圆满成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欧阳自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欧阳自远说,科学家最大的心愿,就是利用我国探月卫星获取的科学数据对月球开展科学研究,其成果将对我国的探月工程及行星科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科学影响。

丰硕成果为后续工程打基础

近日,项目组成员单位之一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展示了一张特殊的月球虹湾图像,图上标明了虹湾上共有7大类共11小类的环形构造单元,还注明了岩石类型的分类和划分方案。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区域地质与编图研究室研究员丁孝忠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这是我国首幅月球地质图——《1∶250万比例尺的虹湾幅月球地质图》。该图以“嫦娥一号”获取的相关科学数据为基础编制而成。同时,他们建立了1∶250万虹湾幅月球地质图数据库。

“原本我们只从事地球地质图的编制工作,现在我们有条件对月球的地质图开展编制工作。”丁孝忠说。

记者获悉,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经过494天的在轨飞行,其携带的8台有效载荷获取了大量的科学探测数据。2010年12月,国家“863”计划启动了“绕月探测工程科学数据应用与研究”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

“这一项目开启了我国支持航天工程科学研究工作的先河。”欧阳自远介绍。

由中国科学院抓总,包括港澳在内的全国27个研究院所、大专院校的近200位科技人员,对这些数据展开了近两年的研究和攻关。截至目前,研究人员在突破月球研究的15项关键方法技术及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丰厚成果的基础上,发表了192篇学术论文(国际SCI共44篇)、专著2部、软件著作权20项、已授权的发明专利8项以及开发了15套软件系统等。

“我们终于可以独树一帜”

近日,参与该“863”项目的中国地质大学研究团队也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从环形、线性和地体三类构造形式上以及月表矿物元素分布情况对月球的构造演化进行研究,编制了月表典型区域构造纲要图。

“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陈建平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已就月球构造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由于观测手段、数据条件的限制,一直没有全面、系统地编制月表构造纲要图,更没有一个月球构造纲要图的全面详细制图标准。

陈建平表示,他们同时建立了月球构造纲要图编图技术流程与规范,及探月数据库、开发三维数据库管理系统,并选择雨海西北部及虹湾地区(LQ-4地区)作为典型研究区,编制了典型区域的月表构造纲要图。

“利用‘嫦娥一号’的探测数据,全国的科技人员都作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使我国在月球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欧阳自远说。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林杨挺研究组,经过开展月球演化阶段与月球起源的概念性模型研究,提出了月球岩浆洋固化年龄为39.2亿年等新观点,为月球大撞击说和岩浆洋形成与演化等提供了新的证据。

林杨挺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已建成纳米离子探针和离子探针研究平台,并正在建立聚焦离子束研究平台。利用这些平台,可在纳米空间分辨下对陨石样品及月壤作详尽分析。

“以前是我们利用别人的数据、平台作研究,现在许多国外科学家在利用嫦娥的数据开展研究,还有许多人把陨石拿到我们这里作分析。”林杨挺笑着说。

行星学研究不再孤单

1960年,欧阳自远在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建立了天体化学与核子地球化学研究组,开始跟踪研究月球探测动态和成果,我国地外物质——陨石的系统研究也从此正式开始。1978年,美国赠送给中国一块1克重的月岩样品,使中国有机会开展真正的月岩研究工作。

“我们当时开展研究都是利用陨石或国外的探测数据。”欧阳自远说。

而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从事月球研究和行星科学研究的人很少,“我们几乎孤军作战,因为中国没有第一手资料,大家都感到开展这项研究工作前途渺茫。”欧阳自远说。

令他欣慰的是,在探月工程推动下,及“嫦娥”数据研究工作的不断开展,我国月球研究及行星科学研究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形成了相应的研究基地。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曾是欧阳自远的博士生。他表示,自己正是探月工程培养起来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此次“863”项目中,他制作了中国首幅月球探测工程全月球微波图像,其成果在2010年举行的欧洲行星科学大会上受到广泛好评。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王世金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有了“嫦娥”工程的探测数据后,他们有一批年轻人经过开展月球空间环境的研究工作而逐步成长起来。

“我们将争取在月球空间环境研究方面开辟一片天地。”王世金说。


张巧玲 中国科学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