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亚梅在乌兰木伦遗址为代表们现场介绍遗址工作情况
中外专家与当地部分文博人员在乌兰木伦遗址保护棚前合影
来访专家(谢飞)查看乌兰木伦遗址出土的部分骨骼化石标本
法国专家(J. Jaubert)认真查看石器标本并与侯亚梅和刘扬交流看法
中外专家(N.Zwyns, O.Bar-Yosef和吴小红)观察石器标本
部分中外专家代表参加座谈会现场
应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乌兰木伦联合考古队的邀请,参加2013年“水洞沟遗址发现9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部分中外专家继会后萨拉乌苏遗址线的考察后,于6月30日前往鄂尔多斯市考察乌兰木伦遗址和相关考古发现。
乌兰木伦遗址是2010年春天由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发现并进行了1期试掘,同年秋天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继续第2期试掘,2011和2012年乌兰木伦联合考古队(2012始由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进行了两个年度的正式发掘,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物和明确的具有狩猎行为的古人类证据,基于该遗址出土遗物及其所处年代的重要性,遂于2012年初被中国考古学论坛推选和公布为“2011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乌兰木伦遗址的研究从发现之初即开始组织国内外专家从地质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年代学、埋藏学、动物考古学、实验考古学、古环境学、古植物学等多学科领域展开综合研究,取得了诸多方面的进展,并成为培养青年业务人才的沃土。在刚刚结束的“水洞沟遗址发现9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乌兰木伦遗址考古发掘的领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侯亚梅研究员,负责遗址年代学工作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张家富教授和(浙江大学文博学院)陈虹博士向与会者汇报了乌兰木伦遗址研究概况、年代测定的最新结果和微痕学研究的初步成果,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认可,对有关的年代学工作方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由于分会安排的原因,一些未及听取报告的学者也在会下与报告人积极进行互动交流,对乌兰木伦遗址的工作表示出极大关注,其中20余位中外代表选择了会议行程之外的乌兰木伦遗址考察专线,零距离了解乌兰木伦联合考古队的工作。
到访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史前考古学家奥佛·巴尔-约瑟夫(Ofer Bar-Yosef),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尼古拉·德罗兹多夫(NIKOLA I DROZDOV)教授,法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雅克·饶柏赫(Jacques JAUBERT)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助教尼古拉·茨万斯(Nicolas ZWYNS),日本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加藤真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著名地质学家夏正楷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幼平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吴小红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超荣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杜水生教授,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研究员谢飞,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谢光茂,北京大学曲彤丽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李英华博士,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张东菊博士,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分院权乾坤博士,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法岗,河北阳原县文管所成胜泉,河北师范大学梅惠杰博士,广西民族博物馆李大伟,吉林大学考古系谢莉。
7月1日上午,20余位中外来宾考察了位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景观河边的乌兰木伦遗址,现场查看了尚保存在原地的较为完整的披毛犀骨架化石遗迹现象,并就遗址地层成因,沉积速率和年代学,古环境等问题进行了现场讨论;参观结束后代表们参观了新近开放、造型别异的鄂尔多斯博物馆。下午,代表们来到鄂尔多斯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室观察乌兰木伦遗址近年发现的丰富的考古遗物如旧石器标本和相关的动物化石等多种遗物,对于乌兰木伦遗址石器标本类型中反映出的明显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面貌和人类狩猎行为的证据表示认可,对遗址动物骨骼化石痕迹反映出的人类狩猎行为,如很多骨化石剥片痕、骨剥片、切割痕和骨器的出现印象深刻,法国波尔多大学的雅克·饶柏赫教授更明确提出该遗址可与法国同期的有关遗址做很好的对比。
下午16时在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会议室,由乌兰木伦联合考古队的领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侯亚梅研究员为到访专家主持了小型座谈会。与会的中外专家一致肯定了乌兰木伦遗址近年来所取得的工作成果,在有限的时间内就乌兰木伦遗址的发掘、地质地貌、时代和遗址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讨论与交流。王幼平教授指出遗址的时代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对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现代中国人起源有重要意义。夏正楷教授强调对遗址沉积环境的成因多加思考,上部剖面出现的冰缘现象值得关注。吴小红教授认为在遗址的年代学工作中将碳十四方法与光释光测年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将很有意义。李超荣研究员对未来遗址公园的建设和科普利用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看法。杜水生教授结合自身在西北晚更新世遗址的工作经验,认为乌兰木伦遗址对研究现代人起源问题十分关键,对认识末次冰期阶段的人类活动有新的启示。谢光茂研究员指出遗址的出土遗物证据有助于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现代人行为,该遗址发掘方法的严谨有序,室内外工作的细致为多学科研究创造了优良条件。奥佛·茨巴尔-约瑟夫(Ofer Bar-Yosef)建议进行不同遗址间的对比和遗址功能研究。尼古拉·茨万斯(Nicolas ZWYNS)指出乌兰木伦遗址埋藏和保存完好,对研究晚冰期3-4阶段的气候变化意义重大,可与东北亚其他重要遗址做很好的对比。遗址出土遗物的完备为研究遗址功能、人类的行为包括对食物资源利用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甄自明副院长出席会议并做总结发言。成胜泉、李大伟、刘扬、包蕾、杨俊刚、胡越、张立民、徐磊、古日扎布等出席座谈。
一些专家还在参观留言薄上表达了观感。加藤真二研究员在参观留言中写道:乌兰木伦文化表现出东西文化的交流,意义重大!雅克·饶柏赫教授指出乌兰木伦遗址石器工业代表性器物类型可直接与法国有关遗址对比,并对本次访问表达珍视与由衷的谢意。尼古拉·德罗兹多夫(NIKOLA I DROZDOV)教授留言说该遗址是一处非常出色的考古学遗址,科学合理的发掘方法,对考古材料的分析排列恰到好处;遗址的保护工作相当到位,对石器时代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进行了很好的展示。尼古拉·茨万斯(Nicolas ZWYNS)博士盛赞对乌兰木伦遗址的访问是一次 “引人入胜”的旅程,热情的款待之外考古标本保存的质量出人意料,盘状石核剥片、小石片、锯齿刃器等都呈现出清楚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功能学特点;而动物化石保存状况之好也令人意外,出土遗物的数据记载了一段不同寻常的行为的发生比如骨器和对皮毛动物的消耗。奥佛·茨巴尔-约瑟夫(Ofer Bar-Yosef)说本次参观令人印象非常深刻,遗址迄今所获信息还将催生未来新的野外工作的开展;他感谢并祝贺考古队全体人员的努力与工作业绩。王幼平、吴小红、杜水生、谢光茂等都在留言中表达说乌兰木伦遗址是近年来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非常重要的新发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完整的文化序列预示着这里的发掘和研究必将为中国旧石器文化的研究和现代人起源研究产生重要意义;其最新的研究进展也将为推动学科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吴小红还指出其精确测年不仅对解决该遗址本身考古文化的定位问题,亦对中国境内相关遗址的年代有重要价值。张东菊认为乌兰木伦遗址的工作为研究末次冰期古人类对环境适应和现代人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有助于理解中国北方旧石器研究。李英华认为该遗址对于研究晚更新世阶段环境演变、中西方文化关系、现代人起源等重要问题均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石器的研究,有望成为国内乃至东亚旧石器研究的新标志,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满载着对鄂尔多斯市文博事业蓬勃向上的美好印象,带着对乌兰木伦遗址研究进展的期盼,代表们充满留恋,结束了本次愉快的参访,也留下了他们自己的足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侯亚梅、杨俊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