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第六次考古发掘并组织系列活动互动

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第六次考古发掘并组织系列活动互动

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第六次考古发掘并组织系列活动互动

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第六次考古发掘并组织系列活动互动

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第六次考古发掘并组织系列活动互动

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第六次考古发掘并组织系列活动互动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中国网(伍策 霍文第 高红梅):2014年6月10日-7月10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宁夏考古研究所专家及北京大学博士生对水洞沟遗址进行第六次考古发掘活动。还有多名外国科学家同时参与这次考古发掘,国内各省也将派出顶尖的旧石器专家及学者前来参与。这次考古发掘的领队是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副主席、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高星。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进在水洞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一发现,推翻了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没有旧石器的错误论断,这一发现震惊了中外,水洞沟成为了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遗址。自1923年水洞沟发现到现在,共经历了5次大型的考古发掘,举办了四次遗址发掘纪念大会和研讨会,地质学家与考古专家前赴后继前来考察,中外学者在探讨人类演化时都要对它浓描细绘,大学讲义和中小学历史课本对她都不惜笔墨,水洞沟印满了中外学者名流前来探考踏访的足迹,从中国猿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发现者裴文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最高科学奖获奖者、“黄土之父”刘东生及俄罗斯、韩国、英国等各国的院士学者都纷至沓来参与了水洞沟遗址5次考古发掘及科学考察,水洞沟成为了全世界旧石器科学考察、科学研究的殿堂和一种文化的象征。

这些平时只能从书本或电视看到的世界级的科学家、学者,云集在宁夏水洞沟一个月,这种机会非常难得,该如何利用好这个资源,为我们产生一些正能量的社会效应呢?

考古活动期间,水洞沟还组织了系列活动,与社会各界互动。

1.体验原始人生活——活动期间所有游客都可以在水洞沟景区亲身学习、体验三万年前古人类是如何制作以及使用石制工具,模拟钻木取火、狩猎,体验一次“疯狂原始人”的生活。

2.模拟考古——在发掘期间,游客可以进入考古发掘区旁边的模拟探方进行模拟考古、模拟打制石器、制作工具的体验。水洞沟景区每天上午9:00——10:00、下午15:30——16:30将为旅行社定制团队以及进入景区的游客开放,并且在体验现场将有专家在一旁进行考古知识讲解与指导,为想了解考古奥秘却又苦于没有机会的游客提供一个探秘猎奇的绝佳机会。

3.定制参与水洞沟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如果您是考古“发烧友”,可以通过水洞沟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报名定制参与考古活动,与世界级的旧石器考古科学家共同参与考古现场发掘,通过自己的双手,触摸最真实的历史。

4.科学家的现场演讲,组织学生到考古现场,听科学家的现场演讲及励志教育,让孩子树立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远大理想。

相关报道:西吉10个山里娃对话科学家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新消息报(马骋):6月30日,水洞沟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启动。在发掘现场,除考古学家和大批媒体记者,还有10个特殊的“考古人员”,他们来自西吉火石寨中学,受邀零距离接触考古,并与考古学家面对面交流。

 得知10个山里娃来到水洞沟,国内著名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高星放下手头的发掘工作,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同样出身农村的高星,给孩子们讲述他如何从一个山沟的穷孩子一路成长为海归科学家。孩子们有些怯场,随同老师说:“他们长这么大,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突然来到银川,面对科学家,娃娃们有些紧张。”不过,在高星耐心引导下,孩子们渐渐活跃起来。“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吃什么?”……孩子们不停地提问,高星逐一解答。

 更让孩子们没想到的是,他们得到来自美国科学家的鼓励,就在十多天前,一位美国考古学家到水洞沟遗址科考,得知将有火石寨的孩子要来,美国科学家特意录了一段视频,讲述其从小接触科学并追逐科学梦的经历,鼓励孩子们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追逐。

 作为这次山里娃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的组织方,水洞沟公司高经理透露,这个活动将会定期举办,希望让更多山区孩子有机会与科学家面对面,让孩子们从小就有科学梦。

相关报道:20余国内外专家第六次发掘水洞沟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银川晚报:水洞沟人是否从欧洲迁徙而来?水洞沟古人类制作精美鸵鸟蛋首饰的工具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尽管水洞沟历史上经历了5次挖掘,但这里至今仍有许多未解的谜团。6月30日,水洞沟遗址启动第六次考古发掘,来自国内外的20余名考古学家将在芦花谷的2号遗址发现区内的15平方米范围内进行历时5年的发掘,为解开更多的历史谜团寻找蛛丝马迹。作为本次考古发掘的领队,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副主席、著名考古学家高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最大谜团

水洞沟古人类从何而来?

1923年,法国学者桑志华和德日进发现了水洞沟遗址,打破了“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论断。之后,水洞沟经历过考古学家的5次发掘。随着考古深入,疑问也越来越多。比如,考古学家虽然在以前的发掘中找到了古人类制作的鸵鸟皮装饰品,生产该饰品的工具就是一根类似牙签粗细的石器。而如此精细的工具是如何生产、制作出来的,又成了一个谜。在这些谜团之中,水洞沟的古人类到底从何而来困扰考古专家多年。

专家推测

水洞沟古人类从欧洲迁徙而来

高星推测,7万年前,地球海平面比现在低150米,地球的西部、北部天寒地冻。而那时的水洞沟温暖湿润,水草丰美,欧洲的古人类迁徙到此。他们也许是最早的水洞沟居民,也有可能他们和当地的水洞沟人结合产生了新的族群。他说:“也许生活在水洞沟的当地人正是石器时代欧洲混血的后代。”

为何有此论断?他说:“除了由当时的地球气候条件和古人类迁徙的生活习惯推断之外,还有一点根据是,此前在水洞沟发掘的古人类制作的鸵鸟皮装饰品,它们规则整齐,符合欧洲人严谨、做事一丝不苟的性格。”

解谜关键

至今从未发掘出的古人类化石

由此可以确定上万年前在水洞沟生长的植物和气候环境。但通过古人类化石的发掘,能精准解开水洞沟人的谜团。通过化石的dna测定,可以判断水洞沟人所属的族群,通过各项数据的分析,可以推测出其食物来源等。

从首次发掘至今,考古学家在水洞沟发掘出最多的是石器,还有一些动物化石,唯独没发掘过古人类的化石。人类化石是解开许多水洞沟未解之谜的重要线索。

高星解释,通过发掘土层,也许会找到一些植物的花粉,

发掘区15平米

有限挖掘为了更好保护遗址

对于第六次发掘,高星介绍,由于水洞沟的遗址面临着雨水、风蚀的损害,尤其是现代人的生产建设对遗址的破坏更甚。因此,及时地发掘,留下这些老祖宗的遗迹线索就显得很重要。

而此次发掘的地点——水洞沟景区芦花谷的2号遗址发现区只有15平方米左右。高星告诉记者:“扩大发掘范围,虽然能够找到更多考古材料和线索,但由于目前考古技术水平有限,还是会对原始遗址环境造成破坏。为了保护遗址,我们缩小了考古发掘的范围。这样,我们能留给后来的研究者更多的发掘空间,也许那时的科考技术会更先进,科考人员在得到更多考古线索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遗迹。”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时代 考古 水洞沟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