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研五号船难之后的台湾海洋研究仍将持续

海研一号正在外海进行「西北太平洋台风与海洋联合观测」国际合作计画。图片提供: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

海研一号正在外海进行「西北太平洋台风与海洋联合观测」国际合作计画。图片提供: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

海洋研究船要不畏风浪、不分昼夜的作业,研究人员24小时轮班,搜集海洋科学资料与样本。图片提供: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

海洋研究船要不畏风浪、不分昼夜的作业,研究人员24小时轮班,搜集海洋科学资料与样本。图片提供: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

研究船科学仪器系统示意图;具有各式先进设备的船,犹如一座多重功能海上移动实验室。图片提供:国家实验研究院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研究船科学仪器系统示意图;具有各式先进设备的船,犹如一座多重功能海上移动实验室。图片提供:国家实验研究院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海研一号30年来的航迹图(黑线),航行超过16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2周了。图片提供: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

海研一号30年来的航迹图(黑线),航行超过16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2周了。图片提供: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

海研五号2013年6月17日抵达南沙太平岛完成郑和群礁的海底地形变化测绘图。图片提供:国家实验研究院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海研五号2013年6月17日抵达南沙太平岛完成郑和群礁的海底地形变化测绘图。图片提供:国家实验研究院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海研五号,为台湾海洋科学写下新的一页。图片提供:国家实验研究院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海研五号,为台湾海洋科学写下新的一页。图片提供:国家实验研究院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美国国家地理(整理撰文:潘佳修):台湾有史以来配备最先进、最大的海洋研究船「海研五号」,2014年10月10日不幸在澎湖外海沉没,引起社会大众关注,国际期刊《科学》(Science)在10月23日也做了专文报导,成为台湾科学发展少数被国际期刊报导的特例。科技部在2014年12月11日立法院报告中表示,未来海洋研究船队拟由500吨、1000吨、2000吨、3000吨级的研究船组成,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简称TORI)将与科技部共同规划与推动国家研究船队,预计2015年底就会有一艘2000吨的研究船加入行列。

早期,台湾省水产试验所为开发远洋渔场,曾先后建造多艘远洋试验船,最有名的莫过于1976年去南极抓虾的「海功号」。海洋科学研究,则是从1961年的「阳明舰」开始,进行黑潮水文调查;后来陆续有1983年的海研一号、1993的海研二号、三号加入研究行列,以及一直到2012年启用的海研五号。时光荏苒,台湾研究船历史已超过半个世纪。

海上移动的研究基地 兼具国防救难功能

台湾目前仍在执勤的有3艘试验船及4艘研究船,在不同海域进行各种研究与调查。海上研究船都做些什么事呢?台大海洋研究所所长魏庆琳表示,位于台风路径上的防灾方式,以及让台湾渔业环境得天独厚的黑潮,都是海洋研究的重要课题。常跟着研究船出海的副所长詹森说:「一艘研究船,如同在海上移动的研究基地。」为了执行各种科学计画航行于海上,举凡渔业调查、能源探测、海底地形、海洋物理… …等都要倚赖研究船不畏风浪,研究员24小时海上轮班,搜集回来的资料及样本。詹森表示,不是天天出海的研究人员,总是逃不过晕船的命运,「有时胃吐干净了,接着便是胆汁,那滋味真是苦啊!」人员在晕船之际,还是要打起精神轮班工作,无论海水采样或收放仪器,都必须准确不马虎,如此才能确保人员的安全,辛苦取得的资料也才可以信赖。

研究船有时也要身兼数职,例如海功号除了抓南极虾,据说还担任过从南非运送飞弹(或铀235)回来的军事任务。研究船有专业作业人员,拥有台湾海域的充分知识又有科学仪器配备,发生海难时,海研一、二、三号义不容辞协助,例如2002年的华航客机、复兴货机坠海等事件,海研船都发挥了救灾功能。到了海研五号性能提升,更增加了追踪观测、分析飞弹飞行数据能力,使之成为台湾唯一的飞弹观测船。

远征南极的海功号

现今停靠在基隆碧砂渔港岸上,供游客参观的海功号,是一艘仅有700多吨,却远征南极的试验船。当时政府受到其他国家宣布200海浬经济海域影响,远洋渔业开发成了当务之急。据闻南极虾数量大、不受污染、营养价值高,政府于是派海功号远赴南极洋,开发远洋渔场;海功号的功绩让台湾成为继日本、苏联之后,第三个去南极补磷虾的国家和地区。不过,后来证实南极虾普遍被认为是没有经济价值物种,因为南极虾腥味重,一般人不大喜欢,通常是钓鱼的人拿来当饵料用。 1975 到1993 年,非破冰船的海功号,短短18年也去了4 趟南极,在台湾水产试验历史中依然立下重要的里程碑。

海研一、二、三

台湾用研究船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始于1965年由扫雷舰改装的「阳明舰」,在东岸连续四年进行黑潮水文调查。后来有1969年由海军将美军舰队拖船装修成的「九连舰」,用于海洋研究及测量;1971年「九连舰」改名「九连号」,自此进入将研究船纳入学校体系协助海洋调查与教学的时代。

第一艘专为海洋探测及教学所建造的研究船,是1983年政府委托挪威的造船厂建造的「海研一号」,由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统筹管理。海研一号全长50公尺,重800吨,探测海域涵盖台湾海峡、南海、东海及西北太平洋等海域,最远也曾跨越赤道到南太平洋海域进行研究。 「海研一号已经航行超过16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2周了!」台大海洋研究所副所长詹森说。

1985年到1993年间,台湾海洋探测任务主要都是由海研一号执行,船期安排如同明星的工作档期,有许多研究单位竞争,要经过多方协调才能安排妥当。 30年来,海研一号航行超过1000次,每年有150到180天都在海上,累积有水文、海流、水深、震测、生物与化学等探测资料,增进了对台湾周围海域的了解。海研一号也参与国际研究计画,例如2000年「亚洲声学实验」(简称ASIAEX),与美国科学家一同探索南海北部声学特征。

1993年,海洋研究加入生力军:海研二号及三号。这两艘船是首度由台湾自行建造的海洋研究船,体型较小,属于300吨船只,分属海洋大学、中山大学管理营运,各别在台湾北部、南部海域航行。主要作业范围离本岛海岸较近,通常200浬(370公里)范围内,计划包括台湾海域生态研究、海洋物理、黑潮观测、甲烷水合物海域探测等科学研究。

短暂而灿烂的「海研五号」

在各界期盼下,2012年8月,由国家实验研究院的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建全台最大研究船「海研五号」正式启用。全长72.6公尺,2700吨,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例如精密的动态定位系统、水下3000公尺遥控无人载具(ROV)等。海研五号犹如一座多重功能海上移动实验室,可以协助科学家进行深海的探测与取样、新能源的探勘、海底地震电缆维护等工作。

2013 年2 月,海研五号以资源丰富的南中国海展开首航,陆续前往东沙、中沙黄岩岛、南沙太平岛郑和环礁进行海底地形探勘,测绘了超过6万平方公里在黄岩岛至中沙群岛之间的海底地形图;并发现东沙、中沙大量的海底火山,代表南中国海曾有相当活跃的板块运动。 2013年9 月更在高雄西南外海,首度取得甲烷气的样本,发现台湾海域蕴藏的蓝色新能源。

2014年3月,海研五号经过六天航行,抵达位在南沙群岛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暗沙」指的是水面下由珊瑚礁所形成的浅滩),是台湾海洋科学研究首次抵达北纬四度的国境之南,别具历史意义。

展望未来海洋研究船队建置

遗憾的是,2014年10月海研五号在澎湖外海失事,带走两名科学家。此艘筹备多年、耗资十几亿、台湾史上最大、设备最精良的海研船,在不到两年的航行后如流星般殒落,国内外学界都深感可惜。国际期刊《科学》(Science)在报导中指出,海研五号是1990年代以来,海洋研究人员的梦想,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刘绍臣表示:「它曾是刻画台湾海洋学的蓝图」,海外同事也都对海研五号失事感到悲伤。

台大海洋研究所所长魏庆琳认为:「即使目前研究海洋方法很多,研究船的重要性仍无法被取代。」如今海研一号已超过30岁,海研二号、三号,使用也已有20年,现有的研究船年岁已高,少了海研五号,航期更是满档,令人忧心。

台湾“科技部”在2014年12月11日的立法院报告中表示,预计明年底将从国外购置一艘2000吨的船,并将筹措经费建造一艘3000吨的海洋研究船,搭配TORI的科研设备,进行远洋、长天数的大型海洋探测研究、海疆调查及能源探勘作业。后续因应海研一、二、三的除役,也预计陆续建置1000吨及500吨的研究船,形成国家海洋研究船队,以提升海洋科学作业能量。

期盼更有组织的海洋研究船队规划,为台湾海洋科学研究增添一股新的能量。

参考资料来源:

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海洋大学研发处研究船船务中心、中山大学海研3号船务室、国家实验研究院年报、《海研五号事件紧急因应措施及我国研究船能量重建计划》(科技部)、国际期刊《科学》(Science)、《潮‧境》季刊(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台大校讯。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