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在沙尘暴的作用下产生的

  炎黄子孙对黄土地的研究持续了上百年,但对其生成的结论众说纷纭,风成说,水成说,风化说……昨天,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举行的“纪念马溶之先生诞辰100周年大会”上获悉,早在60年前,中国土壤地理学的奠基人、南京专家马溶之就发现了“黄土秘密”。

  据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家介绍,近百年来中外学者一直在探讨黄土的形成原因,观点多达几十种。有的说是风吹形成的,有的说是水流冲击形成的,还有的认为是风化造就而成,甚至有人提出了宇宙成因,但大部分观点都只是假说,缺乏足够的证据。

  “其实60年前马溶之就把黄土成因解释得很清楚了。”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有关负责人说,1944年在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任职的马溶之就在《地质论评》9卷1

  2期上发表研究论文“中国黄土之生成”,首次提出了“中国黄土南北同源”的观点,指出中国黄土的生成是风力所为,地区形态差异源于各地成土作用的不同。马溶之将中国黄土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华北平原的马兰黄土,土壤肥美,开荒最早,二是包括南京在内的长江中上游下蜀黏土和成都黏土,三是结核性黄土,它是介于马兰黄土与黏土之间的一种过渡性黄土,因富含石灰结构核而得名。

  通过调查,马溶之发现,从土壤沉积上看,各种黄土之间有一定相通性。“土体以粉砂粒为主,无粗砂与细砾;矿物质成分以石英与长石为主;在同一区域内高山与低地均有分布……”最终的结论是各种黄土为同源风积物。

  马溶之提出的“黄土风成说”,后被我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刘东生研究证实。刘东生经过多年的野外调查,研究了黄土的分布、颗粒组成及其空间变化,分析了黄土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物理性质,鉴定黄土中的动植物化石及孢粉化石。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黄土是西北地区戈壁、沙漠中的细粒物质被风吹到黄土高原上堆积而成的,与马溶之的观点不谋而合。

  此外,记者了解到,著名气象学家、中科院院士秦大河也赞同“黄土风成说”。不久前他来南京做报告时说,“懂得地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地貌形成需要借助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沙尘暴的作用就是‘搬运’,中国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就是在沙尘暴的作用下产生的。”

新华报业网-南京晨报 作者:柳书节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平原 沙尘暴 黄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