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苏门答腊犀牛40年来首度现身

这只母苏门答腊犀牛(简称苏门犀)在婆罗洲遭捕获,借此把它移到安全之地,免受盗猎。 PHOTOGRAPH BY ARI WIBOWO, WWF-INDO̴

这只母苏门答腊犀牛(简称苏门犀)在婆罗洲遭捕获,借此把它移到安全之地,免受盗猎。 PHOTOGRAPH BY ARI WIBOWO, WWF-INDO​​NESIA

坠穴陷阱中活捉的苏门犀,很快地就会空运到保护区。 PHOTOGRAPH BY ARI WIBOWO, WWF-INDO​​NESIA

坠穴陷阱中活捉的苏门犀,很快地就会空运到保护区。 PHOTOGRAPH BY ARI WIBOWO, WWF-INDO​​NESIA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Brian Clark Howard 编译:郑惟心):罕见苏门答腊犀牛40年来首度现身,这只母犀牛目前已被移到了更安全的保护区,加强保护此濒危物种。

专家原本以为苏门答腊犀牛(简称苏门犀)早已在印属婆罗洲加里曼丹地区(Kalimantan)绝种了,过去40年来都未见其踪影。但3月22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就宣布安全捕获一只母苏门犀,该基金会称此举是「印尼犀牛保育的重大里程碑」。

这只犀牛初步判定介于四到五岁之间。它是3月12日在东加里曼丹岛库泰巴莱(暂译,Kutai Barat)的坠穴陷阱中被安全活捉。它现在安置于暂时庇护所,等着由直升机载送到150公里外一处更安全的地点。

官方希望在该处建置印尼第二个苏门犀庇护所,提高防盗猎的安全度。至少近期将有另外三只犀牛迁移过去,开始稳定繁衍。

世界自然基金会印尼分会CEO艾福兰思嘉(Efransjah Efransjah)在声明中说:「这是个令人兴奋的发现,也是保育重大成果。如今有证据指出,原以为加里曼丹已绝种的动物,仍漫步在此地丛林里,而我们现在也会更努力保护此特殊物种。」

全球五种犀牛之中,苏门犀的体型最小,通体覆盖一块块硬毛,尤其是耳朵部位。苏门犀呈深红棕色,偏好栖居于浓密山林以便隐匿。它们通常离群索居,以水果、枝叶为主食。但它们可透过利用灵敏嗅觉嗅出对方留下的气味线索以找到彼此。

苏门犀可长到800公斤重,高度也可达2.5-3.2公尺。专家估计野生苏门犀大概有100只,多栖居于苏门答腊一带,所以才说它们是全球最罕见的哺乳类动物之一。

虽然苏门犀的头角比起非洲犀牛小得多,但就算科学实验证明无益健康,犀牛角仍号称具有疗效,在黑市中能高价标售。过去一世纪以来,盗猎、砍伐、采矿及其他因素造成的栖地缩减,导致苏门犀大量消失。去年,苏门犀在马来西亚辖下的婆罗洲地区宣告灭绝。

而虽然科学家已发出警告,认为苏门犀几年前可能就已经从加里曼丹消失,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科学家仍不停寻找它们存活的证据。在2013年,科学家就找到了脚印,并从相机陷阱画面中捕捉到一只苏门犀的踪影。以此证据为基础,该基金会团队就预估该区还剩约15只苏门犀,可分为三个族群。

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分会主导亚洲物种研究的妮兰嘉.洁雅欣(Nilanga Jayasinghe)就表示,这次活捉到苏门犀,可说是「天大的好消息」。

她进一步说:「以目前野生苏门犀的窘迫数量来看,像这只母犀牛个案就成了控管繁殖、确保物种延续的关键。」

目前有63只爪哇犀牛(与苏门犀为近亲关系)被认为栖居于印尼乌戎库隆国家公园(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的荒野中。尽管全球动物园有几百只苏门犀,它们却鲜少在圈养情形下繁殖后代。

艾福兰思嘉认为,苏门犀面临的最大困境为「与时间赛跑」。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苏门答腊犀牛 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