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墓内包公遗骨来龙去脉

合肥包公文化园内有包公墓,穿过长长的墓室,人们能瞻仰到包公铮铮铁骨。可是,瞻仰到的仅是包公部分遗骨,而且其中还经历了种种曲折,这到底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合钢二厂扩建发现包公墓

出生肥东的包拯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清官代表。人称包公,老百姓更是崇敬地称他为包青天。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这明志的诗句是包拯的座右铭,清廉刚正则贯穿他的一生。

1062年,包公病逝于河南开封,第二年归葬合肥。史书上记载其具体位置在“合肥城东南十五里”,即现在的合肥市大兴集范围内。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没有发现包公墓,因而还曾经出现包公墓葬河南的说法。甚至是,河南和安徽为此经常争得面红耳赤。

1973年4月,合钢二厂扩建,发现了包公墓。因包公的特殊身份,发掘显得神圣而庄严,不光有大批警察护卫,有时还动用部队来维持秩序。

经过四个月的紧张发掘,共发掘包拯家族墓12座。包公墓是其与夫人合葬墓,没出土什么文物,专家考证其原墓曾被金兵挖掘过,在发掘出的墓地旁有包公和董夫人的原葬墓,经受洗劫后,后来的官员或包家后人,将惨遭破坏的原葬墓中遗存下来的包公夫妇遗骨和墓志铭整理后,重新埋葬。

出土的墓志铭,是包拯生前同僚吴奎撰写,洋洋洒洒3000多字都记录了他为革除弊政,强国富民无私无畏勤政廉政的一生,结束了河南和安徽多年的“包公之争”。

大雪纷飞,偷葬包公遗骨

为了得到科学的考证。文物工作者发掘时从一号包拯夫妇合葬墓中捡出35块尸骨,但不能确定是哪些部位的骨骼,也不能确定哪些遗骨属于包公的,哪些属于其夫人董氏的。参与包公墓发掘的方笃生特地给中国社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写信,请他们对骨骼进行鉴定。

鉴定结果很快出来了,不仅确定所有的骨骼均是男性骨骼,而且还给出了其年龄在40岁以上的结论。也就是说,这些遗留下来的三十多块骨骼都是包公的遗骨。后来安医大解剖教研室对这些骨骼进行了进一步检测,确定包公应是中等身材,即165厘米左右。

当时,包公第三十四世孙包遵元率人将遗骨运到包公老家肥东文集公社龙山大队准备埋葬。可是,特殊时代里,当地的公社书记却以“搞封建宗教活动,大包村的土地不能让封建社会的孝子贤孙给抹黑”为由不允许包公的尸骨下葬,要求从哪拉来送到哪去。

包公千年的忠魂,却得不到一抔黄土!当天夜里,包公遗骨孤独地在野外独对星月。

包遵元只得找来一位专帮人搞运输的老乡,将包公及其子媳们的骨头箱子装上了小板车,又拉回到合肥,搭了间披厦摆放。

两年过去。包遵元一直想着要让自己的先人入土为安。

挂念包公遗骨的还有大包村的包公后人包先正。1975年12月23日,包先正和女婿赶着毛驴车到合肥来运饲料。他便和包遵元商量:趁风声较松还是偷偷运回去安葬。可是要将11口棺材运回,太显眼了,只能采取合并的方法。最后,除了装有包公遗骨的棺材没动,其他的完全合并到了1口棺材里,2口棺材秘密运回老家。

一天深夜,大雪纷扬,一行人潜上龙山,将包公遗骨偷偷地埋了。为了不被头头发现,包公墓只隆起不足二尺,当偷葬包公遗骨的一行人离开山坡时。大雪已慢慢覆盖一切。

是哪些人偷偷参与了埋葬?今天,许多专家在打听,但这是一个谜。

永久的遗憾 永久的追思

“文革” 结束后,人们提议合肥重修包公墓,政府也非常支持。1982年,包公研究专家、合肥市文物管理处的程如峰找到负责包公安葬的包先正,在他的带领下,找到了龙山包公墓。但他没有说明此行的目的,这或许留下了永久遗憾。

1986年,新的包公墓在包河畔的包公祠旁边建成。人们期待着将迁葬在大包村的包公遗骨迁过来,让更多的人去走近这廉正为民的千古清官。

当大家找到当初偷葬的那块墓地,把土挖开,意外的事情又发生了:先前的两个木棺匣子不见了,却从墓穴里露出了粘满泥土的陶罐,总共11个。其中最上面摆1个,下面摆2个,再下面4个1排摆了2排。但陶罐中却全部空空如也。

这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负责包公安葬的包先正已经辞世两年了。

程如峰赶紧找到包先正的亲子包训祥。可包训祥也一无所知。当年,偷葬老祖宗遗骨的大事只交给包先正去办,他为人正直,守口如瓶,从未跟任何人说过。

如今,在包公园内的包公墓内,人们瞻仰的是当初做检测取出的35块包公遗骨。这也许是永久遗憾,但这不影响人们对包公美德的追思。


市场星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