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5100多年前垓下可能发生过强烈地震

昨天是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在刚刚公布的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名单中,我省固镇县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的考古发掘从全国300多个入围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这是继2006年六安双墩汉墓、2008年蚌埠双墩春秋墓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我省考古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另据考古专家介绍,此次垓下遗址发掘中,他们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墙墙体出现明显的断裂错位,地震专家多次考察认为,早在5100多年前,垓下可能发生过强烈地震。

发现垓下遗址可追溯到大汶口时期

垓下遗址地处淮河流域下游,是淮河流域一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其遗存曾受到周边文化的强烈影响,后来成为秦末楚汉战争垓下之战的主战场。遗址主体为一临水台地,沱河经由遗址西侧绕北东流,四周有土垣,平面呈不甚规则的圆角长方形。很久以来,该遗址一直被认做秦汉城址,经考古钻探发现台外边有壕沟,城内有台形基址、堆积成片的红烧土和窑址、水井、沟槽等遗迹。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三次考古发掘,发现垓下城址的年代主要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和秦汉两个时期,并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始筑于距今5100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汉代增筑的城墙,还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排房一组、台形基址一座,陶窑一座、墓葬11座;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初期及秦汉时期的灰坑等,计出土各时期文化遗物约400件。

推测五千年前垓下曾发生强烈地震

垓下城址作为皖北地区第一次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城址,对于探索中华文明原始文化的传播融合等具有重要意义。但考古中也发现许多待解之谜,如建于城墙顶部的大汶口文化晚期一组东西向的排房门为何开向城墙外?这是一种临时性建筑,还是一种特殊的居住形式?再如,在东城墙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墙墙体出现明显的断裂错位,错位处可见宽约4毫米的裂痕,其两侧土层厚度对称,完全相合。我省地震专家多次到现场考察并取样分析,认为可能是一次发生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强烈地震活动留下的迹象。

昨天,负责固镇垓下遗址发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贾庆元队长告诉记者,垓下古城墙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秦汉三个时期,此次发掘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古城墙,墙基宽24.7米,古城墙的建筑方式都为堆筑式,有些地方还要进行夯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墙的牢固性。贾队长说:“如果说当时发生强烈地震,为何只让古城墙发生轻微断层,这不能不说与它的建筑模式有一定关系。 ”

至于强烈地震与该城的兴衰到底有没有关联,因为发掘面积有限,还不得而知。


中安在线(王素英)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地震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