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紫金山天文台

大巴车随山路摇摆,穿过翠竹及熟知或陌生的树木,在紫金山静止了。

走过一扇一扇岁月斑驳的门,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主任张旸,在天文台“四宝”之一的简仪前停留:“它在浑仪基础上简化改造,可按日影测定时刻。”

所谓“四宝”,即是4台古天文仪器:天球仪、浑仪、简仪、圭表。除天球仪由清朝复建外,余者皆是明朝原件。

“它们用青铜铸造,雕刻着各种图案,就像艺术品。”张旸生出不少感叹来,“简仪原在北京,八国联军入侵时,被抢到法国驻华公馆,1905年才归还。”

走进沧桑,这些仪器,科学底色未被掩盖,反而添加了传奇色彩。

“圭表历经3000年,从奴隶时代走来。南北平放的叫圭,直立的叫表。一年误差26秒。”紫金山天文台樊莉平这样讲解。

樊莉平上世纪90年代初来到天文台。一开始,她只负责档案管理。1994年,随着天文科普部成立,她开始了科普讲解生涯。虽未有太多基础,她边学边做,体味快乐,一晃已17个年头。

“很多孩子来到这里,怀有一个童话般的梦。月亮里面有没有嫦娥,有没有桂树,有没有玉兔……他们希望在这里找到答案。”

樊莉平深感欣慰,一年又一年,孩子对于天文的热情,呈现一种增长态势。“他们常常有备而来,很多问题非常专业。”

这从一个侧面映衬出紫金山天文台在科普方面的努力。

为了丰富参观内容,这里自筹百万元,创建了我国第一座天文历史博物馆,复制了众多古天文仪器,培养了一批高素质讲解员。

指着一座座“城堡”,樊莉平说:“大台、变星仪、小赤道仪、色球望远镜、双筒望远镜和天堡城……每个天文城堡的顶上,都有一个可以活动的观测圆顶。每当观测时,圆顶就会自动打开。”

她告诉记者,天文城堡之一的大台里,有一架600毫米反光望远镜。这是此处能看到的为数不多的现代望远镜。它是1934年向德国蔡司公司订购的天文仪器,口径为600毫米,焦距3米,是当时远东最大的望远镜。

“它主要的用途是观测恒星。上世纪50年代,老台长张钰哲用它观测过小行星。这台反光望远镜一直使用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退休’。”

1994年,“彗星木星相撞”,美国封锁了撞击时间。天文学家“返聘”了这台望远镜。结果它“年纪虽大”但“宝刀未老”,做出了和美国一样的预测。

紫金山天文台,这个“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科普人。这里成为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范基地。

近来,随着“天宫一号”放飞太空,张旸每天都会接到不少天文爱好者的电话。

东经118度49分,北纬32度04分,张旸站在紫金山上,忙碌又充实。


科技日报 韩义雷 张晔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