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石器考古学的里程碑——贺《庙底沟与三里桥》英文版出版

《庙底沟与三里桥》,是上世纪50年代中央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为配合三门峡水库工程,在陕县南关和其对面涧河北岸的三里桥村进行考古发掘后出版的一本考古报告,中文版本的第一版出版于1959年9月。由于这两处遗址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上的重要地位,这部报告的第一版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很快销售一空。1980年开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人类学教授波西尔和美国自然博物馆的瓦特·费尔赛维思博士,在征得了当年发掘和考古报告编写的主持人——著名考古专家安志敏先生同意后,合作翻译了《庙底沟与三里桥》一书,并联系了出版社,准备出版中英文双语版,并邀请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著名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写了序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当时没有出版。直到2011年,为筹备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得到渑池县相关部门的资助后,这本书的中英文双语版才得以出版。出版时,仍采用了张光直先生在1980年为该书写的序言,并由张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我国著名新石器时代考古专家陈星灿博士译成了中文。

看到这本双语版的《庙底沟与三里桥》,读了张光直先生的序言和陈先生写的出版后记,作为一个庙底沟与三里桥文化发源地的三门峡人,不禁感慨万千。

张光直先生在序言中称:“《庙底沟与三里桥》,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陈先生在后记中称:“《庙底沟与三里桥》是第二部被美国考古学家翻译的中国考古报告,至今还经常被人引用,其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价值毋庸赘述。”那么,这部考古报告为什么会有这么重要的价值呢?

考古报告的价值所在,是由其考古成果的价值所决定的。1921年,在中国河南的仰韶发现了著名的仰韶文化;1928年,又在中国山东的龙山发现了著名的龙山文化。当时的学术界认为,这两种新石器时代文化一个由西向东发展,一个由东向西发展,在河南地区相遇。

而在三门峡的庙底沟遗址发现的一期文化,属于仰韶晚期的文化;二期文化,则兼有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的特征。在三里桥遗址发现的一期文化属于仰韶晚期的文化;二期文化,则属于典型的龙山文化。这两个重要发现,对于之前所谓的仰韶文化在西、龙山文化在东的二元对立说。张光直认为,这是“经历了自身内在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时期中国文明的前身”。而庙底沟二期文化,正是二者之间的过渡期和分界线。这一重大成果,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轰动和重视。当时,我国一些著名的新石器考古专家、学者如张光直、安志敏、石兴邦、许顺湛都撰文指出,中国的史前文化不仅是土生土长的,而且是连续发展的。这一结论,终于使似乎分割且以大中原地区为主的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链条被连接起来了。

以此为肇始,国内外考古界经过60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腹心地区——豫西、晋南和关中的大中原地区发现了众多庙底沟类型的文化,从而使上述结论不仅成为公认的事实,而且庙底沟文化这种以农业革命为动力的史前文化,如星星之火燎原开来。其影响范围北达长城脚下,南抵江汉平原,东到海岱地区,西至甘陇大地,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文化。其传承的强势动力,在中国和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奇先生称她是中华之“花”中的“花心”,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称以三门峡为中心的大中原地区为中国之“中”。

正因如此,庙底沟也成了一个享誉海内外的名字。张光直说,《庙底沟与三里桥》一书的英文版“无疑将有助于把它置于世界考古经典之列”。


西部在线 侯俊杰 侯霞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考古学 新石器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