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沟红山文化整身陶人发现的意义

兴隆沟红山文化整身陶人发现的意义

核心提示

这尊红山文化整身陶人塑像拉近了我们与五千多年前的先人的距离,透过它,我们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与人的精神世界,它自身所充盈着的巨大活力仿佛也在召唤着我们去努力探寻未知的远古世界。

2012年7月6日,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来说,却意义重大。当65块大小不一的陶片神奇组合,最后如魔术般粘成一尊完美的整身陶人塑像呈现在他面前时,他已激动得说不出话来,40多天以来的冥思苦想与焦急等待也终于得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

今年5月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与敖汉旗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到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草帽山、刘家屯三处红山文化遗址进行调查、测绘工作,考古人员在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采集到一些不寻常的红山文化时期的陶片。将采集到的陶片送回敖汉旗博物馆后,考古人员对其进行了仔细粘对、复原,发现这是一尊陶人塑像,但很可惜有多处残缺。5月28日,考古人员又来到现场,进行再次采集,发现了口部的残片。

凭借多年的考古经验,作为考古队队长的刘国祥判断陶片出土的周围应该有重要的文化遗存,遂进行抢救性清理。考古人员发现并明确了该陶人出自一座红山文化晚期的半地穴式房址,距今5300年前后。7月1日,在清理过程中,他们发现了陶人额顶的一块重要残片。后在房址西南部居住面上,他们又清理出三段陶人胳膊残块。7月6日,陶人终于基本复原完整,面目清晰、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这是一尊红山文化晚期的整身陶人塑像,非常罕见。陶人的发现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结果却非常幸运,用刘国祥的话来说,“这是一次神奇的考古发现”。

据刘国祥介绍,陶人用泥质红陶烧制而成,通高55厘米,内部中空呈筒状,外表通体磨光,局部施黑彩。陶人双腿弯曲,双脚相对,盘腿而坐。双臂(为实心)自然下垂,臂肘弯曲,双手交叠,右手在上,搭放在双脚上。头部戴冠,冠正中有一圆孔,长发利落地挽起,并用条带状饰物捆扎,形成横向的发髻,在额顶正中还有一个横向长条状饰物。陶人面部五官清晰、神态逼真、额顶饱满,眼眶周围内凹,双目呈圆形、炯炯有神,双眉及眼球施黑彩。鼻梁挺直,鼻头略宽,鼻孔与内侧中空部通连。脸颊明显向内凹陷,外侧线条分明,口部隆起,呈呼喊状,人中清晰可见,下颌呈圆弧状。双耳略呈椭圆形,圆形的耳孔与内侧通连,耳垂处还钻有圆形小孔。脖颈竖直,右侧的脖筋明显,双肩较平,锁骨清晰可见。乳头微凸,右侧稍高,左侧稍低。腹部较平,肚脐眼用小圆孔表示,与腹部内侧通连。

陶人自出土几个月以来,引起了海内外考古界的极大关注,与之相关的讨论也非常热烈。

对于陶人发现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作出了很高的评价:“这首先是红山文化考古的重要发现,应该是目前我们所发现的史前同一时期形体最完整、形象最逼真、表情最丰富的人像,同时,这也是中华文明探源进行10年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陶人的身份与其动作的含义一直是大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明达认为,这是一个进入某种特定状态的人物,他的身份应该是巫,很可能在进行祭祀活动。而且,他还戴着帽子,这表明他的身份、地位比较特殊。因为红山文化的玉器很发达,所以陶人帽子中间的那块横向长条状饰物很可能代表的是玉。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也表示,陶人最突出的就是其锁骨的表现形式,很有肌肉感,说明他正在用力,这一细节高度写实,很可能与一些仪式有关系。陶人的眉目比较传神,不仅如此,参看其口部的形状,他的眉目甚至还在“传声”,姿态生动、严慈并重。另外,陶人的穿戴很讲究,这也提醒我们,5300年前的先人并不都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披头散发的样子。

关于陶人的性别问题,大多数考古学家都认为是男性,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却持不同观点。他说:“这尊陶人的性别为女性。她的乳头微微凸起,这种形式恰恰是史前时期人们表现女性的一种普遍的做法。另外,陶人的双手交叠平放于前。从殷墟、西周墓葬中出土的所有男性塑像来看,其双手都是直接覆于大腿之上,没有双手交于前的姿势,因此可以断定,这尊陶人为女性。”由此,冯时还认为,陶人的身份是“女祝”,主要掌管祭灶、祭门、祭户之职。从其张嘴的造型可见,她正在向神沟通汇报。之所以会造这样一个陶人塑像,也许是为了纪念和祭祀当时一位已故的著名“女祝”。

人物塑像在史前考古发现中非常罕见,在此之前,只有东山嘴出土的小型陶塑孕妇像、牛河梁女神像、三星堆人像及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的玉人等。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殷志强表示,在世界美术史上,中国的美术史发展比较晚。这尊陶人的发现,对研究中国美术史具有重要价值,表明在五千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先人们已具有强大的美术创造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并逐步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

如今,围绕陶人身上的很多谜团还没有答案,如陶人摆放的位置及用途、陶人的身份、陶人口部动作的含义,等等。正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所言,关于陶人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相信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涌现,这些谜底将逐步被揭开。这尊红山文化整身陶人塑像拉近了我们与五千多年前的先人的距离,透过它,我们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与人的精神世界,它自身所充盈着的巨大活力仿佛也在召唤着我们去努力探寻未知的远古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报 唐亦阳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红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