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遗址八千年前骨笛

贾湖遗址第八次发掘再次出土骨笛

贾湖遗址第八次发掘再次出土骨笛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距今8000年左右,此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聚落,身形魁伟的先民在此崇拜灵龟、刻画符号、吹奏骨笛、驯养家畜、培育稻谷——这里便是贾湖。

村因湖得名,又因遗址而名扬。学者认为,贾湖可能隐藏着人类文明起源交响曲中一段悠扬如笛的旋律,如龟甲上的契刻符号可能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存在或明或暗的传承脉络,骨笛则将人类的音乐史大大前推。

近日,贾湖遗址第八次发掘再次出土骨笛的消息,以及11月2—4日在河南漯河举行的纪念贾湖遗址发掘30周年暨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再度掀起“贾湖热”。

在骨笛、稻种、家畜中追踪溯源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村。一些学者认为,探讨稻作农业、音乐、原始文字等的起源问题,贾湖遗址已成为一个无法忽略的存在。

一阵悠扬的笛声,将舞阳地区的一首民歌演奏得清亮、婉转,其所用的乐器就是贾湖骨笛。出土之后,骨笛究竟为何物及其能否演奏,曾令考古工作者焦急且迷惑。在费尽心思、踏破铁鞋之后,骨笛终于测试成功,其为先民使用的乐器之身份得到证明,今人有缘聆听来自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乐音。骨笛用丹顶鹤的尺骨制成,目前已出土30余支。贾湖骨笛曾经登上1999年9月2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封面,成为“石器时代之声”(Sounds of the Stone Age)故事的主角。

发现于贾湖遗址的稻种印证了长江、淮河流域的物种交换乃至族群迁徙过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严文明告诉记者,当年,贾湖遗址多次发掘的主持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张居中带着贾湖出土的稻种来到北京,他们在北京大学地学楼共同研究的情景至今犹新:从贾湖灰坑里挖出的泥巴,先用双氧水浸泡,然后放入离心机,随着机器的旋转,一把把的稻谷“脱泥而出”。研究小组鉴定这无疑是栽培稻种而非野生稻种,中国栽培稻的历史自此大大向前推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表示,贾湖的稻种表现出了很多“野性”,近年来又发现了炭化的稻基盘;在块根茎遗存研究中发现,橡子的数量比以前所知的更多,这增加了对贾湖先民食谱的认识。因为能被作为储存食物,橡子可能在从渔猎采集向农业过渡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已发现了狗尾草、马唐属等两种生长于旱地农田的杂草,由此可推测贾湖的稻谷或为旱稻。

专家推测,刻画于龟板、骨器等上的符号可能与文字起源有关。还有学者认为,龟甲中的小石子可能蕴藏着玄机。龟甲可能被部落的萨满作为窥测祖先、神灵的工具用以占卜,小石子的排列可能是用以推测神意的根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称,国内外动物考古领域的一流学者,利用国际前沿的技术、方法,已证明贾湖的家猪是中国最早的,贾湖也是世界家猪起源地之一。

不断发掘贾湖遗址的“文化富矿”

正在贾湖进行的第八次发掘工作,其揭露的遗址状如一个直角折尺。陶罐、骨笛、骨镖等在房址、墓葬等之中再次出土,距今8000年左右的生活及埋葬情形历历在目。贾湖遗址如同一座富矿,不断产生着新的发现;多领域学者聚焦于此,不断激发出新的课题。

已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俞伟超曾高度评价贾湖遗址发掘的意义:“舞阳贾湖遗址的发掘,可称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石器考古中最重要的工作。贾湖发掘对于我国新石器早期遗存来说,得到了一处迄今为止最丰富的材料。其文化所达到的总体高度,远远超出了过去的想象。”

严文明表示,贾湖遗址本身的学术内涵非常丰富。贾湖遗址起到了沟通南北东西文化的作用,比如其既有北方的裴李岗文化的石磨盘、石磨棒,又有南方的稻种。贾湖位于淮河上游,在长江、黄河流域之间的淮河流域,不仅起到沟通南北的作用,而且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

在张居中心目中,贾湖文化的创造者是优秀的猎人、渔夫和工匠,是我国最早的农民之一,并且也是优秀的音乐家。贾湖文化的发现,再现了淮河上游史前的辉煌,是当时东亚地区的优秀代表,为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技术、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材料。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骨笛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