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云霄仙人峰又发现史前岩画

仙峰岩发现两处史前岩画

彗星岩刻,是尾部带有8条划痕的双圈圆涡

鱼形岩刻

手印岩刻

足迹岩刻

  漳州云霄仙人峰上,一块太阳状巨石放射“光芒”;不远处石坪上还刻着一组岩画,有的像月亮,有的像彗星,还有飞鸟悬鱼、手印足迹……

  这是漳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两组史前岩画。一组是以太阳纹岩刻为中心的天体岩画,一组是由各种具象图案组合的大型祭祀岩画。

  普查人员初步判断,新发现的岩画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以前的史前遗迹,距今已有4000多年,是研究环太平洋南岛语系土著先民文化的一处重要遗迹,同时也为研究我国大陆早期居民向台湾迁徙的路线提供了又一例有力佐证。(记者 廖明生 文/图0

[发现]

太阳石放射“光芒”

  参与普查的云霄县博物馆馆长汤毓贤,介绍了史前岩画发现的整个过程。

  4月2日下午,漳州市普查队第二分队在云霄县仙人峰东南山麓上,复查1988年发现的仙字湖岩画群、仙人穴岩画群。正当普查人员在附近七贤祠一带扩展调查时,一个好像正在放射光芒的太阳状巨石引起了普查人员的注意。

  巨石位于一个平缓的大石坪上,高4.2米,宽3.5米,向东的一面在下部凿成圆弧状,边缘相连刻画着6道放射线。普查人员发现,圆弧壁上有雕凿的痕迹,放射线也是人工刻制,而巨石的西面平整如壁,隐约可见类似“王”字的一组符号,但风化严重无法确认。

  根据经验,普查人员推断这很可能是一个主祭祀台。果然,在距太阳石25米的地方,普查人员又发现了一个刻画成形如月亮的椭圆形线痕,不远处还有一个尾部带有8条划痕的双圈圆涡,明显表现为彗星的图形。

  经查阅相关资料,这块太阳石与2007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东山县塔屿发现的太阳纹岩画,在石块造型和线纹刻画特征方面完全相同,可以确定这组新发现的岩画是以太阳神崇拜为中心的天体岩画。

祭祀岩画崇拜自然

  第二天上午,普查人员继续上山调查搜寻。在天体岩画的下一级石坪上,一组大型岩画再次被发现。

 岩画处位于太阳石西侧50米的陡峭崖壁上,岩面刻画粗犷流畅的线条,组合成状如山川流水、飞鸟悬鱼、行云走日、叶脉穗纹和手印足迹的图案,面积约40平方米。这组岩画的内涵与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广东珠海宝镜湾岩画、福建华安仙字潭岩刻和台湾屏东万山岩雕群等十分相似,普查人员初步判断是以生殖崇拜和自然崇拜为主题的大型祭祀岩画。

  此外,仙峰岩山坡一带散布着多处人工雕凿的圆凹穴岩画,普查人员还采集到一件石锛。普查人员认为,文物普查结束后应针对仙人峰开展一次更加详细深入的专题调查,还有可能再发现同类型史前岩画或其他重要的遗迹。

[研究]

早期居民

向台迁徙路线

  云霄仙人峰是目前漳州地区发现史前岩画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点。

  漳州市普查队第二分队负责人钟武艺介绍,1988年,仙人峰发现仙字湖岩画群和仙人穴岩画群后,引起专家和学者极大关注,加上本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两组岩画群,再次说明这是我国东南沿海乃至台湾海峡东岸又一处极为重要的史前岩画地点,与江苏、福建、浙江、广东和台湾等地构成一条岩画艺术长廊

  太阳纹岩画是古人类刻画在岩石上的图画,是母系氏族社会人类天道崇拜的表现,反映人类最初的天文知识:日月经天、星回斗移,太阳带来光明和温暖,带来生命和繁衍。岩画以优美丰富的形象,表现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科学、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内容。

  钟武艺认为,太阳纹岩画的发现,对研究青铜器时代古越族人的思想意识、民间信仰、崇拜、与台湾关系等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也对研究大陆早期居民向台湾迁徙的路线和环太平洋南岛语系土著先民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链接

  《云霄县志》记载,云霄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有武进山、径头岭、横山等遗址和仙人山等史前岩画;夏商贝丘文化遗存有墓林山尖峰遗址和商周时期文化遗存乞丐岭遗址等31处;汉代遗址有南越蒲葵关、越王潭遗址和梁山下赵佗故垒、越王古城、白鹤岭等古迹。


来源:海峡都市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史前 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