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对乌骨绵羊保护和研究初显成效

  经过多年研究,乌骨绵羊被我国科学家确定为除了乌骨鸡以外的第二种具有可遗传性能的乌质性状动物。

  乌质性状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乌骨和乌肉。乌骨绵羊自2001年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首次被发现以来,云南农业大学毛华明教授及其课题组对乌骨绵羊进行了多年研究。经过分析测定,乌骨绵羊的乌质是由高含量的黑色素引起的,而这种乌质性状具有可遗传性,是十分珍稀的遗传资源。

  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邓卫东教授介绍,相较于乌骨鸡,乌骨绵羊的内在特点与人类的关系更接近。这一发现在全球畜禽品种资源逐渐消失的背景下,不仅能够促进色素研究,改善人类的健康水平,还可进一步开发云南生物资源,丰富我国畜禽种质资源库。

  通过6年多的研究和扩繁,昔日不为当地人所喜欢的乌骨绵羊已经变成了保护物种,存栏量从2002年的200余只增加到了3000余只,市场价值也有很大提高。目前,研究人员还在寻找造成乌质的主效基因,如果成功的话,就可把乌骨绵羊与普通绵羊进行“双向改造”,通过杂交,把云南高寒山区低质毛毛羊向经济价值更高的肉用型改良,从而提高当地少数民族家庭的收入。


新华网昆明6月16日电(记者丁耘)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乌骨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