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世界一流自然博物馆发展理念

    正当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进入紧张的地下围护和桩基工程建设之际,上海迎来了国内和世界各地自然博物馆界的馆长和同行,共同审视地球面对的危机,人类面临的困境,研讨它给自然博物馆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进入21世纪,国际一流自然博物馆提出了“关注未来”的发展理念,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
   
    自然博物馆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功能?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大概是一个陈列着各种标本的静态“百宝箱”,可以让人看到自然界众多物种历史演化过程的一个科普教育基地。有多少人会认为,自然博物馆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科研机构呢?它收藏的是历史,其实让人思考的是未来。
   
    在20世纪前,世界大多数博物馆还遗留着许多收藏所的痕迹,后来渐渐有了公众意识,成为向社会开放的教育机构。进入21世纪,自然博物馆又将增加什么新的功能?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及公众互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及全新的设计理念,自然博物馆的未来又将具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上周,来自五大洲14个国家34个自然博物馆的近40多位馆长和专家,在上海科技馆主办的“挑战、使命、未来”国际自然博物馆馆长论坛上,共同探讨这些话题。我们选摘部分主报告观点,传递历史悠久、收藏丰富、影响深远的世界著名自然博物馆的运作新思路,以期构勒出明天崭新的自然博物馆模样。
   
    ——编者
   
    21世纪的地球已进入了生态时代。人们开始意识到,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有人称之为“盖娅”(Gaia)。组成这个共同体的不同部分,如雪域冰川,森林草原,江河湖海,动植物及微生物,必须完整地互相作用,才能确保共同体的健康与延续。人类作为生命共同体中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生命共同维系着地球家园的繁荣。
   
    我们需要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了解养育着67亿地球人的大自然是如何运转的,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能源是如何循环的,组成各种生态系统的物种是怎样依存的。目睹着西双版纳亚洲象的生存现状,人们对热带雨林面临的威胁会多一份担忧;知晓了中国大鲵处于极危级的状态,人们对餐桌上的娃娃鱼会多一份迟疑。2009年11月15日,“布氏鲸”搁浅长江口,实属罕见,从中我们又能读出多少气候变化、环境变迁的警示信息?濒江临海的上海滩,是怎样在海洋与陆地的拉锯战中自然淤涨,在人类经济发展的需求下急速扩张,它给上海人提供土地资源的同时,对沿海滩涂的大量无脊椎动物和鸟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当代的上海人能留下更多像崇明东滩和九段沙那样的处女地,以供我们的后代健康发展吗?时代呼唤着人类的生态文明意识,生命共同的地球家园呼唤着她的监护人。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各类自然博物馆以最具说服力的事实和物证,寻找生命演化的历史轨迹,挖掘环境变迁的敏感信息,把自然界尚未灭绝的物种信息保存起来,从解读过去的自然中获得保育今天生存环境的启迪,为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向大自然投资,而不是继续透支。正如英国自然博物馆馆长狄克逊说,自然博物馆和其他以收藏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工作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我们需要让公众,包括各阶层人士和政策制定者真正理解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它的症结所在和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
   
打开围墙公开研究与收藏
   
    当人类活动使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受损时,珍藏在博物馆反映自然史的标本收藏也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记录完整的各类标本是有关地球过去和现在的巨大信息矿藏,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博物馆有责任对它实施专业的收藏与管理。
   
    上世纪60年代,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所揭示的农药对鸟类的残害、对环境的极大破坏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直到对保存在博物馆里的上个世纪里的游隼蛋壳残片进行仔细比较研究后,才以铁的事实证明了DDT杀虫剂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鸟类蛋壳变薄而无法孵化这样严重的后果,在世界范围掀起了抵制DDT的环保浪潮。
   
    标本的收藏是自然史的片段,是人类对自然认识轨迹的物化,是引导人们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育和监护的参照。上世纪初采自徐家汇的鸟类标本大杜鹃,客观反映了当时徐家汇的湿地环境。苏州河治理的效果如何,只要对照一下曾经出现在那里的野生鱼类标本就不难有答案。如果我们想要了解现今已被污染的水域里某种鱼类10年前的食物结构,就只有解剖博物馆收藏的鱼类标本。
   
    博物馆的标本收藏来自对自然界不倦的探险和科考。无论是19世纪中达尔文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还是本世纪初上海自然博物馆对苏州河、对原江湾机场废弃地的动植物调查,都可获得蕴含丰富信息的实物标本。世界一流的自然博物馆,其专业人员考察的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地。纽约的美国自然博物馆,每年近200次的综合科学考察和专项的野外调查,不仅使科学家们每年能发表大量科学论文,不断创造新知识,平均每年还有20万的标本积累,因此能发出“有关自然界的权威声音”,极大提升了科学传播的权威性。没有深海的科学考察,不可能发现地球早期生命的见证——黑烟囱及其周围的嗜热微生物。
   
    现代自然博物馆的标本收藏信息采集已扩展到生态环境信息、生活状态信息和基因指纹信息,从宏观、个体、微观三个层次采集标本信息。各种组织,器官,细胞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信息,甚至各种形态、行为的视频信息,包括鸣叫声等,都进入收藏的范围。更令人关注的是,自然博物馆最神秘最核心的收藏和研究正在逐步向公众开放。打开围墙,或变成透明玻璃墙,公开博物馆专业人员利用标本开展研究、创造知识的科学过程,欢迎有兴趣的公众利用收藏参与分类鉴定或其他相关研究。上海科技馆2007年的恐龙展,最受观众欢迎的内容之一,便是开放的恐龙化石修复室。新自然博物馆将会设置更多的开放实验室和标本修复室,接纳有兴趣的观众参与收藏和研究过程,为博物馆专业人员与观众的沟通建立无障碍通道,鼓励个人的收藏爱好和探索精神。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世界 自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