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广鹿岛考古发掘或将填补稻作农业传播路线研究空白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于经常在辽宁省广鹿岛附近海域作业的渔民来说,看到一群群的人拿着各种工具、设备在海岸边的台地上埋头工作,已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我们从2004年开始在广鹿岛开展考古工作,共发现遗址23处,其中最早的遗址距今约7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以下简称“东北工作队”)队长贾笑冰告诉记者。

广鹿岛备受考古学界关注,有专家将其称为“中国考古第一岛”。11月中旬,记者应邀前往广鹿岛所在的我国东北地区唯一的海岛县——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就相关考古发掘进展进行了采访。

考古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

广鹿岛是辽东地区目前考古发现最早有人类居住的海岛。贾笑冰介绍说:“我们的考古发掘工作最初主要有两大目标,一是建立更为详细的辽东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二是开展稻作农业传播路线研究。目前,这两方面工作都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1978年,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和长海县博物馆对广鹿岛的5处史前遗址进行了小规模调查和试掘,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文化可分为早晚相继的三个文化类型,即小珠山下层、中层、上层文化。在后续研究中,很多学者提出,小珠山的每个同期文化都存在差异,或许存在更细致的分期关系。

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决定在广鹿岛展开考古发掘工作。贾笑冰说,发掘工作到今年已有9年,未来两三年将结项。小珠山遗址作为典型的史前时代贝丘遗址,文化层由大量的贝壳堆积而成。根据地层堆积和出土遗物分析,初步推测小珠山遗址可分为五期,也是早晚相继的五个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小珠山下层文化拆分成一期文化、二期文化,中层是三期文化,上层分为四期文化、五期文化。从不同时期文化的内涵来看,一期文化与辽西地区有密切的交流关系,二期文化更多的是本土元素,三期文化与胶东半岛有紧密的联系,四期文化与偏堡子类型比较接近,五期文化又与胶东半岛有密切的往来。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到广鹿岛考察后,对五期的分期给予了肯定意见,认为对辽东及相关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正是因为其重要性,小珠山遗址在2013年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采访时,东北工作队正在广鹿岛东边的洪子东岛作业,记者一行亦考察了洪子东遗址。在工地实习的辽宁师范大学学生挖出了一件“石刀”,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傅佳欣等专家向记者作了点评分析。

贾笑冰说,通过对广鹿岛不同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可以将辽东地区先秦时期的考古学年代序列和文化谱系的脉络搞清楚,给整个东北地区的史前研究树立年代上的标尺,进一步认识辽南及相关地区的发展脉络。可以说,现在辽东和辽西两个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是比较清晰的。“我们下一步准备从最基础的研究入手,对东北其他文化序列和年代谱系还不清晰的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对整个东北地区史前考古学进行梳理和研究。”

或发现中国最早荞麦遗存

多数研究认为,稻作农业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起源,沿海岸逐渐北传,经过胶东半岛到辽东半岛,继而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在这一传播路线上,除辽东半岛外的其他地区都已经发现年代比较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唯独辽东半岛未曾发现。经过对广鹿岛小珠山遗址、吴家村遗址的发掘和浮选工作,考古队员们找到了零星的稻米种子遗存,虽然目前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学术问题,但已经找到了关键线索,有可能填补稻作农业传播路线研究空白。

贾笑冰介绍,除稻米外,他们还发现了粟、糜子等,为研究当地的生业形态找到了实物资料。此外,植物考古学界普遍认为,荞麦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逐渐向西传播。与稻作农业传播路线相似,沿途其他地区均有发现,唯独我国东北地区没有见到荞麦遗存。通过发掘和浮选工作,东北工作队发现了大量疑似荞麦种子的遗存,一经确认,这将是目前我国最早的荞麦遗存。虽然对这些材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但广鹿岛为解决荞麦起源与传播这一世界性问题提供了最新材料,从目前的发现看,至少可以说广鹿岛是荞麦的起源地之一。

经批准,东北工作队近年来广泛开展国际合作,进一步展开广鹿岛的动植物考古研究工作。贾笑冰说,日本动物考古学家富冈直人已将一部分贝壳标本带到日本进行研究,通过标本分析,研究海水温度、海洋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法国学者安正在进行小珠山陆生动物的研究,并已经在出土的兽骨遗存中区分了若干鹿科动物。

“进一步研究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内涵,探讨该地区农业出现年代、农业经济与渔猎经济的关系、农业形态与古环境的关系,明确辽东半岛在环渤海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我们将展开更加全面而细致的工作。”贾笑冰说。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考古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