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骨骼化石修复组装完成

    ■人物

    不少发掘队员是“三代功臣”

    在发掘现场,不少发掘队员都是老队员。据发掘队长孙保合告诉记者,41名队员中有不少人员都经历三次发掘。队员孙安学告诉记者 ,1964年秋,国家地质部第一石油勘察大队考察诸城地质时,被恐龙涧沟底裸露出的巨大龙骨留住了脚步,国家地质部地质科学院遂派出古生物专家前往发掘。3年的发掘结果令人震惊,多达30吨的龙骨被运回北京,部分龙骨被装配成两具恐龙骨架,分别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和山东省博物馆。其中被命名为“巨型山东龙”的骨架他就参与过发掘,但当时自己还不是主力。1989年4月至1991年11月的发掘自己再次上阵,已经是轻车熟路了。从2008年1月开始,恐龙专家赵喜进率领科考队展开第三次发掘,他对挖掘的土层和结构都有认识了,久而久之,不少队员都成了“恐龙专家”。

    71岁的发掘队员孙乐忠是个聋哑人,但三次发掘他都参加了。在长期的工作中,发掘队员和中科院的专家结下了深厚友谊,每次见到孙乐忠老人,中科院的恐龙专家赵喜进都会上前拥抱他。

    ■意义

    有助于研究恐龙迁徙规律

    记者了解到,此次恐龙化石发掘工作已经持续了近两年时间,发掘过程中中不但发现一具世界最大的鸭嘴龙化石,还首次发现了大型角龙类化石,对研究晚白垩世恐龙迁徙意义重大。

    此前大型角龙类化石只在北美地区有所发现,而此次诸城恐龙涧发现的大量大型角龙类化石,打破了恐龙学界关于亚洲没有大型角龙的猜测。科研人员不久前在这里发现了一具非常完整的角龙颈盾,据此推断,这具角龙仅头部就有两米多长。此外,这里还产出一具完整的原角龙类幼龙化石骨架,个头虽小,但如此完整的原角龙类化石骨架在世界上还是首次发现。恐龙专家徐星教授认为,在北美以外地区发现大型角龙类化石意义重大,对于研究白垩纪晚期古气候、古地理以及古环境变迁、古生物进化,特别是恐龙迁徙的规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考价值。

    ■回顾

    三次发掘带来无数惊喜

    诸城市位于山东东南部,泰沂山脉与胶莱平原之间,因境内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中国龙城”。1964年和1988年,诸城恐龙化石进行过两次有规模的发掘,产出并装架成功具有世界影响的“巨型山东龙”、“巨大诸城龙”等鸭嘴龙化石骨架。2008年1月开始的第三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果,截至目前已发现库沟恐龙化石长廊 、恐龙涧化石隆起带、臧家庄化石层叠区等三处大规模恐龙化石埋藏地,发现恐龙化石15000多块。

    至此,诸城恐龙涧发现的恐龙属种已达10个,包括三种大型角龙,两种暴龙,至少两种以上的鸭嘴龙,以及甲龙、虚骨龙等。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特派记者 刘鑫 陆金星)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骨骼 化石 世界 鸭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