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的“四大杀手”

  进入2009年,一宗宗关于中华白海豚珠江口搁浅死亡的报告不断摆到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案前。截至2009年7月31日,珠江口海域今年共发生中华白海豚搁浅死亡案件16起(含香港地区5起,澳门地区3起),创近年来的新高。是什么原因让中华白海豚频频死于非命呢?带着问题,记者走进珠江口,为读者揭开中华白海豚之死背后的故事。

  拯救“海上大熊猫”

  白海豚死亡区南移

  “今年白海豚死亡数量之多,是近年来罕见的。”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助理工程师陈希说,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7月31日,珠江口海域今年发生的中华白海豚搁浅死亡头数,已经达到16头,与2006年2起、2007年7起、2008年5起的死亡记录相比,今年中华白海豚死亡数量明显攀升。

  “纵观今年海豚搁浅死亡案件,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保护区管理局研究小组分析后指出,首先,在搁浅死亡的海豚中,有雄性7头,雌性3头,香港地区3头及澳门地区3头海豚严重腐烂,未能鉴定性别。从体长及生长期来看,有6头海豚体长在1.5米以下,处于婴幼年期;3头海豚体长在1.5~2.2米之间,处于青少年期;7头海豚体长在2.2米以上,处于中老年期。可见,死亡的个体主要处于婴儿期和中老年期。

  其次,统计显示,白海豚死亡高峰期比往年提前了,2009年中华白海豚的搁浅死亡高峰期为2月、3月,共有9头海豚死亡。与往年4月~8月的高峰期相比,提前了两个多月。再者,白海豚死亡地点正在南移,大部分海豚搁浅死亡地点位于珠澳交界处水域(7起)及珠海机场附近水域(2起),比往年明显南移。

  尚存1000头白海豚

  今年白海豚已经死亡16头,数字还可能上升,如果不加强保护,它们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灭绝。而即将于2009年年底动工的港珠澳大桥将横穿白海豚保护区,为了摸清珠江口伶仃洋白海豚的分布和数量,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涛为首的科研团队,经过长时间科学考察后发现,珠江口伶仃洋大约有1000余头的中华白海豚,珍稀程度几乎可与大熊猫相比。陈涛说,科研人员每次调查不可能看到全部白海豚。只能看到一部分,然后通过这一部分,推算出调查水域白海豚的数量。

  举个例子,白海豚是随机出没在调查海域的,当调查船沿着预设的航线航行时,越靠近航线的海豚被发现的机会就越高,而越远离航线的海豚被发现的机会就越低。研究人员通过测量被发现海豚与调查航线的距离,然后统计各个距离发现海豚的概率,再推算出调查海区海豚的密度和数量。经过大量和复杂的计算,通过计算机的帮助,陈涛推算出1000头是比较接近白海豚海上真实数量的数字。

  白海豚保护谜局:繁育

  今年8月11日,广东省海洋渔业局组织全省海洋监测船再次出航,这一次全省海洋质量监测,不仅动用了国内省级海洋部门最先进的500吨级执法监测双功能调查船,而且动用了多参数水质分析仪、风速风向仪、深层采水器等高新设备。“主要进行海洋水文、气象、水质、沉积物方面调查,随船执法人员则重点监测重点排污口、工程项目用海等环境违法行为。一旦发现违法排污可就地禁止。”

  但这些保护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在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加林看来,保护中华白海豚还必须主动出击,而主攻目标,正是白海豚人工繁育。他给我们举了生活中的例子。中华鲟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鳄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是现在你可以把它们的肉买回家,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已经实现了人工繁殖,使它们的种族延续下去。与之相反,我们没找到白海豚的人工繁殖办法。

  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沿海水域环境污染的加剧,往来不息的施工人员、施工船舶、施工噪音、施工钻渣、悬浮物和其他污染物质的扩散都将直接危害到中华白海豚的生活和生理行为。但人工繁育海豚并不容易。美国研究了六十多年没有结果,中科院水生所研究了三十年的白鱀豚也没能成功,可见这条路很艰辛。但陈加林心里清楚,要想从根本上解救白海豚,这道坎必须迈过去。保护区管理局只有十几个同事,但他们可以作为前线指挥部,协调组织内地、港澳台和全球的科研机构,共同攻克这道难关。

  2006年5月,中华白海豚保护基地的设计规划方案完成,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救护中心,这是一幢圆形的建筑,内有三个水池,分别是救护池、恢复池和暂养池。救护池最浅,只有1.5米深,工作人员可以站在水中为白海豚检查和治疗。恢复池深一些,供治疗过后的白海豚休憩。暂养池最深也最大,身体恢复后的白海豚可以在这里暂时寄养,然后被送回大海。整个救护中心可以同时救护2~4只白海豚。

  陈加林说,整个保护基地预计于2009年下半年完工,那时我们对白海豚的保护能力会大大加强,对白海豚繁育习性的研究水平也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中华白海豚 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