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西樵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古人采集制作石器原料的洞穴中,还依稀可见古人开凿的痕迹。

  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石器时代,距离我们已经有数千年之久远,但也并非遥远到不可触摸。因为有一段有关石器时代最完整的记录,被安然地保存在西樵山的峰峦山林深处。

  6000年前,这里曾经是整个珠三角最热闹的地方,华南地区最大的石器制造场就坐落于此。因为这里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成千上万的古人们划着竹筏不远万里前来,在这里学习用一块又一块的石头,打造出他们所能想象的最锋利的石器。每一笔雕凿,每一下撞击,都是古人穿越了千万年的混沌蒙昧之后的灵光一闪,伴随着叮叮当当的“鼓点”,珠江流域的文明从此出发,加速前进。

  6000年后,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生产工具”依然散布在漫山遍野。如果你在碎石堆里仔细搜寻,依然可以很容易就发现一些形态奇特的石头,它们的身上有清晰的打凿痕迹,并且左右对称,犹如人形肩膀。把它们握在手心,仿佛仍旧可以感知千年前古人的体温,触摸到神秘的石器时代……

  西樵山东麓:

  寻找7000年前渔猎工具

  西樵山东麓,北起火石岗,经旋风岗,向南延伸至樟坑一带的山坡上,如果你从这里经过,认真地在身边的荒草中寻找一下,也许会发现一些奇异的小石头:它们大概有2~4厘米的长度,有一个十分锋利的顶端。再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个锋利的尖端并非自然风化而成,因为在它的周边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为雕凿的痕迹。

  这正是几千年前古人曾经使用过的劳动工具,它们在西樵山东麓的硅质岩地区大量存在着。

  事实上,从1977年这片石器时代的遗址第一次被人发现,考古专家已经在此发现过数以万计的此类“工具”,可是它们的数量实在是太大,以致于今天依然随处可见。

  我们的运气不错,在西樵山地质博物馆工作人员区锦添的指引下,我们就捡到了一块这样奇特的小石块。仔细端详这个不到两厘米长的菱角形石块,它的周身确实有非常明显的划痕与凿痕。“只要把这个小石块绑在兽骨或者树枝上,古人就可以去抓鱼啦!”

  西樵山的文史专家关祥告诉我们,在7000年前,生活在珠江三角洲的古人们主要依靠渔猎为生,到哪里去寻找最适合的渔猎工具一直是个大问题。

  而当时的西樵山是一个被浅水围绕着的孤岛,一座熄灭了的古火山山丘。古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终于在这座孤岛的东麓找到了最适合做工具的材料:在那里,当年喷薄而出的火山熔岩在冷却之后,形成了以硅质岩为主的地貌,其中蕴藏大量黑色和浅灰色的燧石以及半透明的粗质玛瑙。这种岩石的硬度比较大,但并不难以采集,只需使用石锤、骨锤等工具进行敲击即可获得。

  他们对这种特殊的石料如获至宝,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传开,古人们从四面八方会聚于此,把这个本来十分寂寞的小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石器制造场。

  他们制作的工具数量非常巨大,考古学家们已经在西樵山上发现了几万件,但散落在山间丛林中的古老石器仍有很多,稍加留意就可捡到。从这片细石器遗址中发现的石器外观上,我们大体可以推断出古人希望赋予它们的使命:有的被磨成了箭头的形状,可以被嵌入箭杆进行渔猎;有的被做成单边锋利的刮削器,可以用来处理兽皮、鱼鳞、切割动物的筋肉;有些大一点的细石器可以被嵌在骨、木或者角质的梗槽中,成为刀或者匕首……

  中山大学教授曾骐认为,考虑到当时生活在岭南的百越民族有断发文身的习俗,这些细石器可能还被用来进行文身。“从东南亚迁往新西兰的毛利人,至今仍有文身的习惯,而他们使用的古老工具石刃刻刀,就是一根小木条,另外一端扎着小石刀刃片。”——这和西樵山发掘出来的细石器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西樵山 新石器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