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盗墓者游走各地 所盗文物3天即出境

  数千年盗墓史

  曹操靠盗墓养兵三年

  中国自古就有“事死如事生”的说法,就是把一个人生前最珍贵的东西,与主人一起殉葬到坟墓中,让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占有”它。一座古墓,往往就是一座“宝库”。这大大刺激了盗墓者的贪欲。

  中国的盗墓现象,在先秦时期就已十分常见。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传世巨著《吕氏春秋》中,记载了战国时期六国被秦所灭后,大量墓地被盗的史实。

  乱世多盗墓贼。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盗墓者,都出自乱世,一个是三国时期的曹操,另一个是民国时期的孙殿英。

  在中国盗墓史上,曹操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当年,他刚割据一方,财政状况吃紧。于是,他便通过盗墓敛取大量财物,用于军队的开销。为了提高盗墓效率,曹操在军中设立了一个类似“盗墓办公室”的机构。这是中国盗墓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军方盗墓机构。“盗墓办公室”成立后,随着曹军不断转移“战场”,走到哪里便盗到哪里。位于芒砀山(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的汉朝梁孝王刘武墓,是曹操盗取的众多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刘武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景帝刘启的弟弟。他死的时候,西汉已进入“文景之治”的盛世年代。曹操据此判断,其陪葬品应当极为丰富。急于筹措军饷的曹操非常重视这次行动。他亲自到现场指挥挖掘,最终如愿以偿,盗得大量金银财宝。据史料记载,曹操用盗墓得来的财宝,养活了手下大军近3年之久。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盗墓之事也是层出不穷。民国初年,中华大地陷入混乱,军阀盗墓猖獗。其中,孙殿英破坏性盗掘清东陵的行为,尤其让世人捶胸顿足。

  1928年6月,已投靠蒋介石的孙殿英奉命驻守蓟县(今天津市最北部)的马伸桥,那里离慈禧太后的东陵墓仅一山之隔。对孙殿英来说,这无疑是一块送到嘴边的大肥肉。当时,有人趁着兵荒马乱窜到东陵盗宝,孙殿英便以“剿匪”为借口,派兵进驻清东陵,开始了疯狂的盗掘行动。

  清东陵的防护措施做得非常严密,墓道口被多层花岗石封堵。孙殿英一不做二不休,用炸药将墓道口和墓门野蛮地炸开。随后,他的士兵将墓中随葬品洗劫一空,还把慈禧的尸体搬到棺外,扒走所有衣服和饰物……陵园内其他值钱的东西也被孙殿英洗劫一空,就连一些房屋天花板上的木材都被卸下搬走。

  不过,中国的盗墓史,更多的是由民间盗墓者“书写”的。对一般的盗墓分子来说,寻找宝藏的第一步是找到墓葬地点。大型墓葬上方,一般都种有松树或柏树。但随着岁月的侵蚀,这些树木早已枯萎,墓葬的位置通常很难确定。在这种背景下,一种用来探测墓葬位置和距地表距离的工具应运而生了,这就是被后来广泛使用的“洛阳铲”。

  关于洛阳铲的来历,有学者认为,它在明朝中叶就已被盗墓者广泛使用。但也有学者认为,这种盗墓工具出现于民国初年,是由洛阳农民李鸭子发明的。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盗墓者,平日的身份是农民,只在农闲时才去盗墓。李鸭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一天,他去赶集,看到路边有人用一种形状很怪的铁铲掘土盖房。这种铁铲可插入土中近1尺深,拔出来时,铲头能带出很多泥土。李鸭子受到启发,回家后依葫芦画瓢造出了第一把洛阳铲。

  洛阳铲用金属锻铸而成,截面呈月牙状。使用时,用力将它插入土中再向上提起,铲头就能带出土来。根据土的质地和颜色,有经验的盗墓者就能判断此处是否有墓葬。洛阳铲不仅受到盗墓者的钟爱,专业考古人士也将其视为不可或缺的探测工具。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王莹莹 李妤航 张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