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让氧气充满大气层

  水 溶氧让鱼能“喘气”

  一个成年人每分钟要耗去1.8克到2.4克氧气。全人类每年要耗去60亿吨的氧气,不过不用担心氧气会用完。地球上有让氧气生生不息的“氧循环”,就是氧元素在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中的循环。光合作用把氧气释放到大气里,而呼吸作用和腐败作用又把氧气转化成化合物中的氧。好消息是,现在地球上的氧循环基本处于平衡状态,每年有1/2000的氧气失而复得,得而复失。

  不但在大气中,自由的氧元素也可以在水中找到,虽然这些自由氧元素在水中大多不是以气体形式存在,但也可以大略理解成溶于水的氧气。冷水可以比热水溶解更多的氧。极地的浅海里充满生命,而赤道的浅海往往像沙漠一样荒凉,含氧量的区别是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之一。而过多的藻类和腐败物质在水中会消耗大量的氧,造成水中动物的大量死亡。

  回到开头鱼会不会淹死的话题。水生生物靠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来进行呼吸,1升水顶多含有10立方厘米的氧气,而1升空气的含氧量多达210立方厘米。但是没办法,最初的生物就是在水里出现的,所以它们只能凑合着利用水里那少得可怜的氧气了。实际上,鱼类的鳃也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不过前提是鳃要保持湿润。如果鳃干了,就会黏在一起,不能再起到吸氧的作用。弹涂鱼大多数时间呆在水边的岸上,只把尾巴伸进水里。刚开始,生物学家以为它用尾巴呼吸。最终,他们发现其实弹涂鱼用尾巴把水引到鳃里,以保持其湿润。

  很多螃蟹成年后能完全在陆地上生活,因为它们在壳里已经携带了海水,凭着这些海水就可以让自己的鳃不干涸。而后来演化程度更高的动物,比如蜘蛛、昆虫、爬行动物等等,都成功让喝进的水能够在身体里保存,成功地在身体里营造了一个“海洋环境”,通过血管吸收从外界吸进的氧气。用肺呼吸的动物能够吸收利用最多的氧气,从而具有最大的肌肉力量。即使在海洋中,最有力的动物也是用肺呼吸的鲸。

  【链接】

  吸氧“三十六计”

  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氧气,很多生物演化出了各种神奇的手段,用“三十六计”般花哨的策略获得这些“生命之气”。

  ●无中生有,青蛙长毛

  1900年,有人在非洲的加蓬抓到了一种长毛的蛙。不久之后,青蛙长毛的秘密终于被揭穿了,原来这些毛并不是毛,而是皮肤上的赘生物。蛙类用皮肤呼吸,而雄性的长毛青蛙因为交配时特别费力气,所以光靠皮肤吸收的氧气不够,于是长出长毛增大接触空气的面积。

  ●借刀杀人,凿壁偷气

  寄生于非洲大蝗虫身上的蜂类幼虫,能够穿透寄主的呼吸气官的支气管偷取氧气。

  ●树上开花,屁股有管

  有些蜂蝇的幼虫生活在淤泥中,它的屁股上有一根很长的呼吸管,可以伸到水面上呼吸。

  ●围魏救赵,网住气泡

  水蜘蛛的网织在水下,它可以把腹部伸到水面上,用腹部的绒毛粘住一些空气,把它们带到网里。有趣的是,这些气泡中的氧气用完了也不用经常补充,因为水中的氧气会通过扩散作用进到里面去,堪称一种“自动物理肺”。

  ●釜底抽薪,破植取氧

  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有一类水下生活的象鼻虫会咬开植物,直接吸取它产生的氧气。


新知专题编译/本报记者 刘铮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