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比我们想象中活跃

  美国宇航局“信使”号飞船在第三次飞越水星时意外发现了火山活动迹象、水星“磁亚暴”现象以及在微薄大气中各种元素变化。

  卡内基华盛顿研究所的肖恩•所罗门(Sean C. Solomon)称:“我认为最大的惊喜是发现水星原来是比人们所欣赏到的表象更富有动态的行星。”

  据了解,9月的某个时候,“信使”号飞船以每小时12000英里(约合19312千米)的速度朝水星表面方面俯冲142英里(约合228.52千米),就在那时,它看到了水星另一面。这次飞经水星的发现成果以三篇论文形式刊登在了上周《科学》杂志的电子书刊上。

  在这个180英里宽双环型的“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ff)”盆地,“信使”号在其中拍摄到了平坦光滑的平原,对此,科学家解释为是火山岩浆流出变硬形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应用物理实验室的路易斯•普罗科特(Louise K. Procktor)教授表示,根据对较小的撞击坑的数量以及对在‘拉赫玛尼诺夫’盆地中的火山岩的沉淀时长的推断,这是最近一次火山活动形成的盆地。这一结果强调了水星和太阳系里其他行星的演变过程。普罗科特教授称:“这个发现是一个大惊喜。”

  水星的直径不超过3000英里(4828.03千米),是太阳行星中最小的一颗,所以很多人认为它在不到10亿年的时间里就应该已经冷却下来。但是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水星的地幔应该不会像地球这样的大行星那样在对流模式中起起落落,而且它还可能已经将热量保存在内核长达20亿年以上。通过发散热量和释放压力,流星体的冲击使水星表面有着大大小小的撞击坑,一定程度上可能帮助融化那些已经接近熔点的岩石。

  第二篇论文讨论的是水星“磁亚暴”现象。在信使号飞船从水星一端飞到另一端时,它的测量设备还探测到在水星磁场存在非常剧烈的“磁亚暴”现象。这样的现象也发生在地球周围,但是不同的是,地球周围的“磁亚暴”整个过程会持续数小时,而水星周围的“磁亚暴”过程只需几分钟,比地球上的速度快30倍左右。所罗门博士表示:“换做其他磁场,可能已经崩溃。这真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充满活力的磁气圈。”

  第三篇论文探讨的这次发现的水星微薄大气层,水星的大气层中包含了被太阳光弹出水星表面原子、带电粒子和尘埃大小的流星体。令人惊奇的是,靠近水星中纬线地区,钙离子的浓度在太阳升起时要比太阳落下时高,但是钠离子或者镁离子却没有这样的区别。约翰霍普金斯实验室的另一位科学家罗纳德•维瓦克(Ronald J. Vervack Jr.)表示:“我们还无法解释这种现象,这一点令人费解,本来我们还预期它们应该有相似点。”

  据了解,在前两次的途经水星时,2008年1月和2008年10月,信使号还观察到水星后边有一条“钠尾”,但是这次钠尾微弱了很多。原因在于水星所处卫星椭圆轨道的位置显著不同,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周转率发生变化,从而削弱了太阳光的力量,而太阳光正是将水星周围钠原子扫成一条尾巴的始作俑者。它的作用削弱了,无疑,尾巴也就变弱了。


搜狐科学(尚力)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