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谦院士:泥沙研究在中国

王光谦院士:泥沙研究在中国

“中国的大江小河我基本上都去过。”刚从贵州出差回来的王光谦很自豪地告诉《科学时报》记者,“这次出差把赤水河这个空白点填补上了。应该说,在中国的版图上,我几乎没有盲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王光谦,追沙逐浪30余年,在与记者交谈间却完全没有流沙翻滚的汹汹气势,取而代之的是沉稳、淡定以及对泥沙研究的热爱与执著。
 
学生时代:一辈子的财富
 
谁能想到,如今已是著名治河专家的王光谦,在上大学之前根本不知道治河专业是干什么的。
 
“多年来,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我的老师们。”王光谦感慨。
 
1978年,王光谦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工程专业,作为“文革”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系第一批学生,入学前他对“治河系”所学所用一无所知。
 
而初入大学,老师的一句话——“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河史”瞬间点燃了王光谦内心的澎湃激情。
 
王光谦回忆,每天晚上10点半熄灯后,校园的路灯下、宿舍走廊里都有很多学生用功苦读的身影。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系于1958年设立,治河系是中国乃至世界独有的专业,又经历了10年浩劫,学习资料少得可怜,当时的专业教材都是老师自己动手刻腊板、手工油印的。老师还带着治河系学生参观三门峡水利工程,滔滔黄河水,河边夹杂着沙子的凛冽大风、寸草不生的沙丘……震惊了江汉流域长大的王光谦。
 
“治河”二字的分量在王光谦心中陡然增加,经过逐步深入的了解,王光谦开始明白治河工程专业的重要性。
 
1982年,王光谦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攻读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水利专家夏震寰、费祥俊。王光谦的专业方向是泥沙运动基础理论研究,也就是河流动力学。“一旦摸清河流泥沙流动规律,就能对各条大江大河的泥沙治理问题给出相应的答案。”他从心里认定了这个专业。
 
王光谦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当时,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是以中国的河流治理实践经验和苏联的水利知识体系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清华的泥沙专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宁创立,钱宁是汉森·爱因斯坦(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儿子)的学生,清华泥沙专业当时沿用的是欧美学派的模式。进入清华水利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后,王光谦跟随老师们系统学习了欧美学派的水利知识。
 
“两个学派的学科体系完全不同,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王光谦回忆,当时清华的师资力量非常强,名师如云,百花齐放,给他们上课的老师都是国际顶尖的学术权威。“真是佩服那些权威,感觉自己跟他们相比就是无比渺小的沙粒。”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王光谦学会利用学校图书馆和中科院情报中心查找世界上最前沿的资料。由于当时没有计算机和复印机,王光谦每次只能手抄资料,虽然“效率比较低”,却养成了踏实的习惯,这些资料渐渐累积成厚厚的一本。
 
回忆在清华的学习生活,王光谦总是满怀感激,“那是一辈子的财富”。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院士 中国 王光谦 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