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研究“帮助我们揭开了宇宙扩张的面纱”

超新星遗迹Cas A

波尔马特获奖后接受亲友祝贺

北京时间10月4日下午5点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了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结果,3位美国科学家萨尔·波尔马特、布莱恩·施密特(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亚当·里斯因为对超新星与宇宙膨胀的研究而获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他们的研究“帮助我们揭开了宇宙扩张的面纱”。

寻找“烛光”之路磕磕绊绊

从爱因斯坦提出宇宙常数开始,宇宙膨胀问题就成了天文界、物理学界关注的热点。根据广义相对论,宇宙应该会减速膨胀。早期研究表明宇宙大致是均匀膨胀的,但计算无法说明膨胀的具体情况——是完全均匀膨胀,还是略加速或略减速?广义相对论的推论无法得到证实。

要进一步分析宇宙膨胀进程,就要观测更遥远、更稳定的星体。超新星是一种上佳选择。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剧烈爆炸,爆发时间很短,但特别明亮,因此可以观测到非常远的超新星。Ia型超新星由于光度恒定,在天文学界被称为“标准烛光”,用观测到的亮度来确定它们的距离,就能了解宇宙的膨胀情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一组物理学家对搜寻超新星产生了兴趣。这一小组发展了一套在图像中自动搜索超新星候选者的软件,但他们迎来的是接连的失败。后来,年轻后生萨尔·波尔马特接掌了超新星项目,使情况有了转机。

早期超新星研究的第一个难题,是获得望远镜观测时间。大型望远镜是稀缺资源,研究者很难“霸占”它以获得足够数据。波尔马特想出了“批处理”的方法:每隔一个月就用观测条件最好的无月夜拍摄大片星空,与以往的观测进行比较,找出超新星候选者。

超新星的光变周期是几个月,使得这一方法非常有效。波尔马特领导的研究小组“超新星宇宙学计划”开始发现大量超新星。

一看到成功的希望,各路天文学家都开始准备参加竞争。哈佛大学的High-z小组(布莱恩·施密特与当时还是研究生的亚当·里斯均在内)也瞄准了超新星。结果,波尔马特小组花费几年才研制出的自动化超新星搜寻软件,施密特只用一个月就自制成功了。

超新星找到了,但Ia型超新星是否真是“标准烛光”呢?遗憾的是,并非完全如此。人们渐渐发现Ia型彼此并不完全相同,有些超新星光度的变化速度更快一些,有些则更慢。此外,对于实际观测的超新星,还需要考虑好几个问题:星际空间存在会吸收光子的尘埃,使超新星变暗,还会更多吸收蓝光而导致目标变红。而每颗超新星本身的颜色也不完全相同。哪怕本身光谱完全相同的超新星,当它位于不同红移(处在引力场中的辐射源发射出的光,在观测时谱线会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时,用给定波长的滤光片组进行观测时,得到的颜色也不一样。

这几个效应虽然复杂,好在有规律可循。里斯发现,利用多个滤光片拍摄的光变曲线数据经过改正后,Ia型超新星还是可以作为近似的“标准烛光”的。

柳暗花明暗能量

两组人马都掌握了高效确定“标准烛光”亮度的办法,令研究进展变得很快。到1997年下半年,他们分析了大量“烛光”后发现,高红移的超新星比预期的要暗。根据现代宇宙理论最著名的天文学家哈勃提出的计算方法,这表明宇宙的膨胀在加速而不是减速!

一开始,他们怀疑这是观测或数据处理上的错误,或者尘埃等因素的影响。经过反复检查,1998年1月,他们几乎同时公布了自己的观测结果:宇宙的膨胀在加速。这一结论立即引发了广泛关注。

按照广义相对论理论,如果宇宙由一般的“物质”组成,其膨胀会逐渐减速,这是万有引力的作用。那么如何解释观测到的宇宙膨胀加速呢?目前主流的解释是引入“暗能量”的概念。暗能量是人们在建立宇宙膨胀模型中提出的假想:一种充溢空间的、具有负压强的能量。按照相对论,这种负压强在长距离类似于一种反引力,能很好地解释已被哈勃望远镜证实的宇宙加速膨胀现状。

与暗物质相比,暗能量不仅在分布范围上广得多,并且占据着宇宙组成的绝大部分。根据美国宇航局公布的数据,暗能量约占宇宙结构的70%,暗物质约占25%,剩下的约5%则是可见物质。

在广义相对论方程中,暗能量的贡献可以用宇宙常数来描述,虽然爱因斯坦本人最初并未预见到暗能量。刚开始,他认为宇宙应该是静态的、稳定的,既不收缩也不膨胀,所以人为地加了一个宇宙常数来进行解释。

哈勃发布观测自己的结果后,爱因斯坦删掉了这个常数,并将自己在宇宙常数上的往复视为“一生犯的最大错误”。但恐怕他并没有错得很离谱:由于引力作用,删掉宇宙常数后,解出的宇宙是减速膨胀的。为了描述加速膨胀的宇宙,还得把宇宙常数加回来,只不过是与静态宇宙相反的方向。


青年参考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