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中国建设小型空间站更符合实际

去空间站上班主要做什么?

“我常说的一句话是:造船为了建站,建站为了科学实验。”焦维新说,只有空间站才能大规模长时间地开展科学实验,运行时间长,同时可以开展很多实验。

在空间站,可以利用太空微重力、超净、高真空等特点,进行空间生产、科学实验、空间观测等活动。

焦维新总结了如下三点空间站运行层面的作用。

第一,开展多学科科学实验。包括流体物理学、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对地观测等。

第二,空间应用。科学实验是属于基础理论的研究。空间应用是指在微重力下生产高纯度的晶体、合成药品、太空育种等。

第三,新技术验证。有的技术未来很有发展潜力,比如钛赫兹通信、激光通信(频率越高带信息量越大)。还有微小卫星技术等。

焦维新相信,空间站建成不久,我们的空间科学实验会取得一些新的发现和新的成果。在空间应用方面也会取得一些成绩。

2020年的空间站

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的大型空间站,属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分为核心舱和两个试验舱总计约60多吨。空间站核心舱长18.1米、最大直径4.2米,分为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是航天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空间站的管理控制中心。加上1艘8吨级的神舟飞船和1艘13吨级的货运飞船,总质量在80多吨左右。

这个质量不仅小于目前400多吨的国际空间站,也小于约130吨的和平号空间站。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介绍,这个尚未命名的空间站,其核心舱需长期有人驻守,能与各种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接。

尽管规模不大,但中国空间站舱段性能上并不逊色。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空间站,两个实验舱足以满足多数空间科学实验的需求。

焦维新认为,同样住人,有的是小亭子,有的是几十层的大厦。但只要是住人的地方都可以叫房子。虽然实验项目有限,但天宫系列符合中国的国情。

具备20吨以上运载能力的火箭,才能发射核心舱。为此,我国在海南文昌新建了第四个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同时,还在天津新建总装场。

“场址选在海南,火箭可以通过水路运输到发射场,火箭的大小不再受铁路的限制。目前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于受到铁路运输通过桥梁、涵洞的限制,其组件的最大直径只能限制在3.35米以内。”王壮说。

此外,文昌发射场的另一优势是距离赤道近。

王壮解释,发射场距离赤道越近、纬度越低,发射时就越能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离心力。因此所需要的能量较少,节约火箭燃料。

2020年也是空间站发展的一个节点。

国际空间站将在2020年退役,中国未来空间站计划于2020年建成。

美国前总统布什曾决定2014年左右放弃国际空间站,而国际空间站要到2011年至2012年才能最终建成,届时欧洲和日本的实验舱只使用了几分之一的设计寿命。

因此,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决定延长国际空间站寿命到2020年,但这个时间点恰好与日本和欧洲设想的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时间冲突。

美国航空航天局更是意图证明,国际空间站的使用寿命可以延续到2028年。

不管国际空间站寿命是否能够达到或超过2025年甚至2028年,由于舱体的老化,中国2020年后建立的空间站都将是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空间科学实验平台。

事实上,国际空间站从开始建设的那天起就充满了争议。

有反对者说:“和平号空间站证明人类可以建设百吨级空间站并在太空长期生存,国际空间站最主要的作用是证明人类可以合作建成四百吨的空间站。”

因此焦维新认为中国的做法更符合实际。“在空间站和飞船之间过渡,做小型空间站,效益也很高。”

正如焦维新所说,空间站的大小是相对的。尽管大的空间站可以做更多实验,但工期长、投资大。像国际空间站,实际是一个教训而不是经验,贪大求全。本应在2005年建成,却拖了6年。


法治周末 廉颖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