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真相

当时号称“永不沉没之船”的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的巨大螺旋桨

在一百年前的1912年4月,灾难性的事件导致了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而沉没,在这场悲剧的背后,研究人员根据数学与物理原理寻找泰坦尼克号留下的种种线索。英国皇家奥林匹克级邮轮泰坦尼克号的航线计划从英国南部港口南安普敦开往美国纽约市,时间为4月14日,在处女航沉没后的三小时内,迅速沉到了13000英尺深的大西洋海底,2224名乘客与船员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人丧生。

号称“永不沉没”的豪华邮轮如果在海面上漂浮的时间更长一些,那么在其附近的救援船只就会赶到,船上的乘客与船员就能获救,可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这正是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真正谜团:为什么4.6万吨的邮轮如此之快便沉入海底。科普作家理查德·科菲尔德(Richard Corfield)在最新一期的《物理世界》中揭秘了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中的物理疑点,深入了解了该船的结构性缺陷以及4月14日当天发生的情况,认为泰坦尼克号沉没与大西洋底是一件极具巧合的事件。

根据对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之后,进行的两项调查发现,美国和英国的调查人员认为许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这场灾难,首先泰坦尼克号当时的航速太快,船长德华·约翰·史密斯(Edward J. Smith)很少留意洋面上漂浮冰山的警告,其次船上没有配备足够的救生艇。这两个因素同时也带来了其他疑点,比如在瞭望台上没有配备望远镜等观察设备,高级无线电操作员没有报告来自英国商船SS美莎巴号(Mesaba)发出的冰山无线电警告。

美莎巴号当时在无线电中给出了洋面冰山的精确位置:北纬42°至41°25′,西经49°至50°30′之间存在巨大面积的冰山。在晚上9:40左右,泰坦尼克号距离它的“死亡之处”只有50英里。此时一则“发现大量冰山,天气良好”的消息被当成非紧急情况处理。泰坦尼克号在当时是最现代化的船舶,使用了最新的技术创新,然而在建造过程中被用于施工的特殊材料在数量上却不够,缺乏铸铁铆钉导致了船体的钢板容易被更大的外力拆裂。

科普作家理查德·科菲尔德引用了两位著名的冶金专家在上个世纪中期对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市(Belfast)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所提供历史数据记录的考察分析,该船厂负责建造了泰坦尼克号。这两位冶金专家为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蒂姆·福克(Tim Foecke),另一位则为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科学家詹妮弗·胡珀·麦卡蒂(Jennifer Hooper McCarty)。他们发现泰坦尼克号船首与船尾数段使用的铆钉未达到最佳标准,有些地方甚至可以用手就能将其敲进去。

次等级的铆钉在价格上更便宜,但其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杂质。通过实验室的测试表明,这种铆钉的头在压力作用下显得特别脆弱,可以失去其固定效果,在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发生后,这些铆钉自然在瞬间便崩溃,使得船体失去密封效果。在此后,研究人员便开始调查一项“数学问题”,即泰坦尼克号的设计指标上写到:在全船16个水密隔舱中,任何4个水密舱进水都不会导致沉没,但是当时有六个水密隔舱被淹没。然而,这些设计与建造上的缺陷还能保证泰坦尼克号正常的航行,但数千英里之外的气候异常突变可能也加入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故事。

加勒比地区的天气显得比平常更热,导致了海面两团暗流极为复杂的交汇作用,墨西哥湾暖流与来自北大西洋沿着加拿大拉布拉多地区流动的拉布拉多洋流相互交汇,使得在三个月前出现了罕见的大潮现象,众多冰山也在此时开始飘动并聚集起来,如同一个个巨大的陷阱,因为冰山只在海面露出一小部分,海面以下却是另一番巨大的景象。

最后,在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因素连锁作用下,泰坦尼克的处女航早已潜伏危机。理查德·科菲尔德认为不论是多么优秀的设计都不能消除每一个潜在的因素,它们可能导致设计与操作上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一艘超大型邮轮而言。但是,最终各种看似并不关联的单一元素累计到足够多时,或者巧合发生时,各事件的关联就会变得足够复杂,这样足以造成不可避免的悲剧。


腾讯科技讯(Everett/编译)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泰坦尼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