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紫金山天文台建成 日本人感叹本国无人能建

1928年4月,中央研究院成立,蔡元培任院长,高鲁被任命为天文研究所首任所长,高鲁终于可以着手实现自己建天文台的计划了。他看中了南京紫金山第一峰,北高峰。

然而,就在高鲁为建立天文台奔走之际,一纸公文摆在了他面前,他被任命为驻法公使。高鲁婉推不成,只得从命,这样一来,他的建台筹划眼看又要中断了,此时此刻,为了使建台工作继续进行并最终落成,高鲁感到,当务之急,就是寻找一个能接替他,并能胜任建台大业的人。结果仔细斟酌,高鲁向蔡元培推荐了当时担任厦门大学,数理系主任的余青松教授。三十二岁的余青松毕业于美国匹茲堡大学,此时已经是蜚声国际天文学界的科学家。

1929年2月,中央研究院特发公函,聘请余青松出任天文研究所第二任所长,应该说这一回高鲁选对了接班人。著名天文学家陈遵妫未来回忆说,余青松接任后,本着萧规曹随的精神,根据高鲁的设计方案,向中山陵管委会申请拨地,然而因为筑路问题,管委会拒绝了余青松的请求。最终,在北高峰建台的计划流产,余青松只好把天文台的地址选在了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从1930年夏天到1935年的夏天,整整历时五载,紫金山天文台才完成建成,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第一个天文台,也是当时东亚地区第一个具有国际第一流水平的天文台。

当时日本京都大学校长,著名的汉学家新城新藏慕名而来,参观之后,不禁大发感慨说,日本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够建筑这样好的东亚第一流的天文台的人。而紫金山天文台的意义还并不仅限于此,中国天文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以及遍布全国的天文台站,大多数是从紫金山诞生、组建和拓展的。也正是由于紫金山天文台如此特殊的贡献和举足轻重的地位,她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不过,这个曾经拥有诸多“第一”头衔的天文学研究基地如今风光不再了,据报道,由于城市的光污染,紫金山天文台已经无法展开天文观测,在今年三月已经改行,变成了天文博物馆。当然,这并非紫金山天文台的尴尬,不少大都市的天文台都面临这因的困境。除了光污染,大气污染也是让天文台改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远看紫金天文台,近看博物馆挂牌,细看天文望远镜,不看满眼尽雾霾。


凤凰卫视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紫金山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