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饶河小南山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一九七一年的秋季,黑龙江博物馆考古队来到了小南山,对小南山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和挖掘。

说到小南山有古文物,饶河人最清楚。有人拾到过玉瑗石斧等。传说有人拣到过磨得光滑的古棒槌。一九六五年在修建抗日游击队纪念碑基础时,就曾得到了一个玉环和一件桂叶形的石器。经中国科学院研究所鉴定,桂叶形石器在我国是首次发现。

一九七一年八月,省博物馆派人到小南山进行了调查,在群众中搜集到一些过去拣到的玉器、石器。老船工杨开新向博物馆的同志献出了自己保存多年的玉璧、玉珠等。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实地踏察了小南山。

小南山制高点海拔106米,西高东低中间呈马鞍状。山前是乌苏里江,山后是广袤的冲积平原。绵延的完达山和锡赫特山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宜于野生动物的繁衍,这样一个靠水依山、向阳、干燥的自然环境,正是古人类生存生活的好地方。这样的环境为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古代人类提供了衣食之源和舟楫之利。

一九七一年十月,省博物馆派出了考古工作队,对小南山古人类遗址进行了发掘。十月十日试掘开始,先是在马鞍形山腰南坡中间的耕土地带挖了一个T形探沟,可试掘的结果遗物很少,文化层很薄。所得陶片是细泥灰陶片。开掘换到了另一个地方,在这里先后掘了四条探沟。在第四条探沟内发现了瓢形烧火坑,坑内积存黑色灰烬,夹有炭屑。经过分析这是古人类居住的地方,略呈圆形,地面被踩得比较硬。这次发掘所出土的遗物,绝大部分是在居住面周围。

这次发掘工作进行了十天,收获是丰富的,共获得各类石器八十四件,经鉴定石器的石质为玉髓、碧玉、玛瑙、水晶、燧石、板岩、砂页岩、辉长岩等。那么多种石头显然不会全是小南山本地的,而是从其它各种搬弄来的。居住面发现大量的石片、石料、石器及石器的半成品,省博物馆考古同志分析推断,小南山遗址可能是一处原始氏族公社晚期制造石器的场所。所掘得的石器,制作方法有两种:一为磨制,如石斧,石镞等;一为打制,如石矛刮削器、尖状器等。石镞只有一件是磨制的,全部石器打制的占绝大部分。八十四件石器中,石矛七件,石镞十八件,敲砸器一件,砥石一件,一头穿孔的残断石器一件,用玛瑙磨制的石珠一件,上面带有红色斑点,其余的都是刮削器、尖状器之类。石矛的样式,有的似桂叶形,器身扁圆,周边一面加工;有的器身厚重,锋部秃钝;有的呈扁桃形,器身宽而薄。石镞的样式更多,有三角形、柳叶形,也有的镞身细长尾部带硬刺。尚有一件磨制的石镞,镞身有脊,前端呈形椎,刮削器有两刃、凹刃、凸刃等多种。此外,还在北头南坡群众提供线索的地方开掘探沟,连同过去采集到的文物,得玉璧、玉珠、骨管等装饰品多件。

这次发掘所得的陶器,绝大多数是残片,只有一件陶罐较完整,已经复原。陶器的质料单一,只有夹砂粗红陶一种,以石英砂料为拌和料,颗粒较大,火候较低,质地疏松,陶器表面粗糙,有的还可看到捏制的痕迹。陶器多为素面,也有少量陶器上有方格纹、刻划纹、穿孔纹、弦纹、蓖纹、还有一种波浪纹,这种波浪纹与海浪河的发河遗址出土的陶器相同。所出的陶器种类较少,只有罐、钵两类,但式样比较多,有卷沿罐、侈唇罐、筒形罐以及锯齿形口沿的直口罐等。还有一种罐,制时口沿自外向内穿圆孔,此种器形类似吉林省镇赉包力屯、坦途西岗子所出。钵的器形为敞口,斜直腹,表面无纹饰。

从全部出土文物看,没有发现铜器、铁器,没有发现用于农业上的生产工具,这说明当时的居民过着以渔猎为生的经济生活。

从出土文物分析,小南山古人类是新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居住活动的场所。据历史记载,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自古就居住着我国满族的祖先。它在周、秦以前称肃慎,到了汉魏晋时称挹娄,南北朝时改称勿吉,宋元明时称女真,清朝才称满族。文献还记载,周秦时代,肃慎人就以制造石箭头出名,他们拿这种石箭头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璧从新石器时代就是黄河流域原始社会人们喜欢佩戴的装饰品,它从乌苏里江流域的小南山出现,说明了中原黄河流域与乌苏里江流域自远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南山新石器时代证明了中华民族从远古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这里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九七一年十月十九日,发掘工作全部结束,这里出土的文物迅速送到北京,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同志亲自观看了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骨器以及工作照片,并听取了发掘工作者的汇报。

一九七一年的发掘收获很大,意义深远,但对小南山古人类活动情况只是初步探测,小南山古人类文化的底蕴并没有全部揭开。一九九一年七月,小南山106米处,发现一处合葬墓,出土了大量玉器。省文管所专家说,小南山这次出土的玉器数量,是建国以来我省出土玉器的一半。(东北网)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新石器时代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