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海遗珍——辽宁考古六十年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中国社会科学网(郝欣 曾江):1954年4月,东北地区文物工作队在辽宁成立,与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合署办公。今年恰逢辽宁考古六十周年,辽宁省展开系列纪念活动。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辽宁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辽海遗珍——辽宁考古六十年展”于5月20日—7月20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

展示重大考古发现 弘扬辽宁地域特色文化

“辽宁考古六十年”指1954年成立专门考古机构至今,辽宁考古走过的六十年历程。据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绍,1921年6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掘南票沙锅屯遗址,开启了辽宁考古工作的先河。而真正揭开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田野考古事业崭新一页的是1954年4月东北地区文物工作队的成立。1987年1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辽宁考古事业迈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据介绍,目前,辽宁全省考古力量凸显规模,除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外,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已取得了团体领队资格,大连、锦州市成立了专门的考古研究机构,其他各市的博物馆也担负了本地区考古工作的职能。辽宁考古机构逐步健全,辽宁考古事业逐步发展。此次展览的举办也是由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葫芦岛市博物馆、绥中县文物管理所协办的。

此次展览的举办是为了回顾辽宁考古六十年的主要成就,全面展示辽宁地区重大考古发现,弘扬辽宁地域特色文化,体现中华文明卓越成就,增强公众文物保护意识。展览遴选了598件出土文物,旨在以珍贵的出土文物、丰富的考古资料、深厚的历史积淀,集中展示六十年辽宁考古工作的主要成果。

展览按照时间顺序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汉唐时期、辽金时期和元明清时期。每一部分重点展示该时期的重大考古发现及各遗址出土的精品文物,以体现考古发现及发掘的学术价值。每一单元重点阐述该时期的重大考古发现,包括遗址、遗迹,考古发掘的重要意义等内容,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图片资料等形式,为观众做详实解读,力求把晦涩的考古语言通过丰富的展陈方式向观众表达。

辽宁省文化厅厅长周连科表示,此次展览是从辽宁省六十年来数百个考古发掘项目中精选出来的,展出文物精彩纷呈,陈列手段力求新颖,充分体现了辽宁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此次展览可以让市民全方位了解辽宁文物资源的科学艺术价值和历史信息,是文化文物部门践行群众路线,实施文化惠民的生动体现。

辽宁各时代考古工作内容丰富 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辽宁考古六十年来,先后开展了数十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配合国家博物馆率先进行了水下考古,实施了数百项大中型基本建设过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先后有8个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3个考古项目荣获国家田野考古奖,奠定了辽宁考古在全国考古界的地位。展览主办方梳理了辽宁各时代考古工作及其学术价值,内容丰富,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一、旧石器时代考古。六十年来,辽宁共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60余处。距今约40万年的本溪庙后山遗址,发现了大量技术先进、打制精美的石片石器,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最北的人类活动地点;距今约28万年的营口金牛山遗址,发现了近乎完整的成年女性人骨化石,为研究直立人如何向早期智人过渡提供了珍贵标本,被评为“1984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项目”之一;在距今约4-2万年的海城仙人洞遗址,发现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及精美骨制品,表明仙人洞人是当时中国境内拥有最先进工具的群体,具备了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的能力。考古发掘证明,辽宁旧石器文化主要受华北旧石器文化影响,并辐射了整个东北亚地区。

二、新石器时代考古。截至目前,辽宁已知新石器时代遗址数百处。从亲缘关系看,此时的东北属同一文化区,其中以辽西的考古学文化起步最早、社会发展程度最高。在距今8000年前的阜新查海遗址,发现了“龙形”堆石、堆塑“龙纹”陶罐等体现凝聚族群意识的遗迹与遗物。位于朝阳地区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占地50余平方公里,由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等构成一个祭天、地、人的有机整体,积石冢内随葬大量形态各异的精美玉器寓意深刻,女神头像的出土显示出这里是具有“古国”性质的社会实体的宗教活动中心,将中华文明的历史提前了近千年,并引发了人们对中华文明发展道路的新思考。

三、青铜时代考古。就辽宁而言,青铜时代指夏至战国时期,目前已发现数以千计的遗址极大丰富了此时期的辽宁历史文化内涵。在辽西,发现了分布密集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址,其内部建筑设施功能齐全,北票康家屯城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显示出早在夏代,在这里存在一个与夏比肩、两者关系极为密切的“方国”。辽西发现的多处青铜器窖藏表明,商周文化对这一区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进入西周以后,辽东居民生前使用独特的东北系铜剑,死后葬于规模宏大的石构墓葬中,并以此为主要特征,形成了“辽东文化圈”,其影响可西越辽河,远及朝鲜半岛及日本。辽阳新城子、建昌东大杖子等墓地的发现表明,战国晚期几乎整个辽宁都已属于燕的势力范围。

四、汉唐时期考古。姜女石遗址的发现表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渤海之滨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行宫建筑。辽西和辽东诸多郡县址的发现,不仅验证了汉武帝设立“四郡”的文献记载,而且表明中央政权已经对辽宁地区实施了有效管理。公元前37年,朱蒙建都纥升骨城,考古发现确认五女山山城即为高句丽早期王都。辽阳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汉魏晋时期独具特色的壁画墓,被认为与东汉末年割据辽东的公孙氏统治集团有关。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建立三燕政权,在朝阳市内发现了其国都龙城遗址。在朝阳发现的大量隋唐时期遗迹遗物证明,中央政权统治东北的政治经济中心的营州,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之一。大量的汉唐时期遗存表明,当时辽宁地区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五、辽金时期考古。辽代和金代是由契丹和女真建立的王朝,对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辽宁地区是辽代统治的重点区域,六十年来考古发现了千座以上辽代墓葬,较重要的有法库叶茂台辽墓群、阜新关山辽墓群等,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珍贵文物,反映出辽代经济、文化水平已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近年来,辽宁考古学界启动了北镇医巫闾山辽代帝陵调查工作,在二道沟、三道沟内发现了大量的高等级辽代建筑,应与帝陵的陵寝建筑有关。金代遗存较重要的有绥中城后村遗址、朝阳师范学院马令墓、铁岭冯开父母合葬墓、朝阳李干妻翟氏墓等。凌源天盛号金大定十年(1170年)单拱石桥,设计合理,造型美观,至今仍保存完好。

六、元明清时期考古。元代主要考古发现有凌源富家屯墓地、建昌李伯宥石棺墓、康平高等级建筑址等,较为重要的有绥中三道岗水下沉船发掘,出水了大量精美瓷器。明代考古成就集中反映在与辽东军事防御有关的遗迹中,虎山长城的发掘认定了明长城东端起点在丹东虎山,九门口长城发掘出7000余平方米的过水铺石,确认了明清关键一役“一片石之战”地点所在。明末,后金势力崛起,对新宾赫图阿拉故城的发掘,表明后金政权初创时的王都布局仍具有浓厚的满族民居特色。自皇太极继位到顺治入关,沈阳是后金(清)政权的国都,盛京城德盛门“瓮城遗址”、豫亲王府遗址、汗王宫遗址的发掘则见证了这段历史。

为深入研究辽宁考古各项工作,辽宁考古工作者六十年来编辑出版了《东北文化》《东北亚考古学研究》《东北亚考古学论丛》《辽宁考古文集》《辽东半岛石棚》《朝阳隋唐墓葬发现与研究》《马城子》《五女山山城》《牛河梁红山文化考古发掘报告》《查海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发掘报告》《姜女石—秦行宫遗址发掘报告》《姜屯汉墓》《代海墓地》等40余部考古发掘报告和学术文集,发表了数百篇考古简报和研究论文,取得了多项学术研究成果。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博物馆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