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晚白垩世介形类动物研究新进展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部分介形类化石属种 标尺=100 μm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部分介形类化石属种 标尺=100 μm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松辽盆地是最大的白垩纪陆相沉积盆地之一,几乎保存了完整的白垩纪陆相沉积序列并产出极其丰富的介形类化石。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Aptian-Cenomanian),全球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事件,致使陆相介形类的生境减少,曾经在全球广泛分布和繁盛的“Purbeck-Wealden”类型的陆相介形类动物的丰度和分异度都急剧锐减,甚至在全球大多数地区出现绝灭或无化石记录的现象。因此,松辽盆地完整的白垩纪陆相沉积序列和丰富的介形类化石资源,为探讨陆相介形类化石的分类学、演化、生物地层对比以及重建古湖泊环境都提供了绝佳的研究材料。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亚琼博士、泮燕红副研究员与维也纳大学Benjamin Sames博士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席党鹏副教授等合作研究了松辽盆地沈家屯地区露头剖面的介形类化石样品,明确沈家屯地区的沉积序列为晚白垩世嫩江组的沉积而非地质填图所标示的第四纪沉积。

本次研究还对嫩江组介形类动物群进行了全面的系统厘定,并识别出一些介形类分子的个体发育及性二型现象。研究发现嫩江组介形类动物群不含女星介分子、Cytheroidea和Darwinuloidea超科分子,可能指示在晚白垩世晚期(Campanian)女星介分子在全球的丰度和分异度都急剧下降;同时缺乏具孵育囊类介形类化石(Cytheroidea和Darwinuloidea超科分子)表明松辽盆地在嫩江组沉积时期水体波动性大且与外界缺乏水系沟通。

论文在国际地质学期刊《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发表。本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资源地层学与古地理学重点实验室等的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Yaqiong Wang, Benjamin Sames, Huanyu Liao, Dapeng Xi, Yanhong Pan. 2017. Late Cretaceous ostracod fauna from the Shenjiatun Section (Songliao Basin, Northeast China): Biostratigraphic and Palaeoecological implications. Cretaceous Research, doi: 10.1016/j.cretres.2017.05.001.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晚白垩世 松辽盆地 介形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