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研究学家:乔治·夏勒

野生动物研究学家:乔治·夏勒

  乔治·夏勒,1933年生于德国柏林,动物学家。致力于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并将许多鲜为人知的动物及其现状告知世人。他先后撰写了十几本有关动物的著作,其中《最后的熊猫》和《青藏高原上的生灵》都介绍了中国的特有物种。他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世界上 3位最杰出的野生动物研究学家之一,荣获198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金质勋章、1996年国际宇宙奖(日本)和1997年美国泰勒环境成就奖。现任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WCS)的负责人。

  夏勒在中国

  1980年夏勒应世界自然资金会的邀请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开始对大熊猫进行行为学研究。工作期间,他进行了细致严谨的田野调查,诚实地揭示出当地熊猫保护工作的问题,为有效的保护大熊猫提出过很多建议。

  1984年,夏勒博士成为第一个得到中国政府批准进入羌塘无人区开展研究的外国人,并由此开始了他在藏北长达十几年的调查。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深入研究了藏羚羊、西藏盘羊、岩羊、藏原羚、野牦牛、白唇鹿、野骆驼、藏野驴等有蹄类动物,他的言传身教和科学方法也培养了年轻一代的野外研究人员。在对藏羚羊研究过程中,他首先把藏羚羊数量急剧减少与绒毛贸易相联系,使沙图什背后的血腥公布于众。在1990年代之前,从事沙图什贸易的商人一直在向欧美消费者宣扬,制造沙图什的原料来自北山羊、野山羊、家山羊,甚至即西伯利亚鹅的羽绒,以掩盖沙图什背后对藏羚羊血腥的屠杀,1992年乔治·夏勒在历经两年的跟踪调查之后,向人们公布了他的研究结果:制造沙图什的唯一原料藏羚羊的羊绒,采集这种绒的唯一办法是先把藏羚羊杀死,由于沙图什贸易,将近90%的藏羚羊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消失了。夏勒博士的努力促使欧美世界禁止血腥贪婪的沙图什贸易,推动了对藏羚羊的保护。

  出版物和荣誉

  夏勒写过许多关于非洲和亚洲的哺乳动物的书,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其中《塞伦盖提的狮子》获得了197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以在中国的研究经历写成的《最后的熊猫》和《青藏高原上的生灵》也成为国际畅销书。他还为杂志和报纸撰写过大量的文章,介绍他所研究的动物,从而形象的宣传动物保护。

  由于他对自然保护的贡献,他荣获过198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金质勋章,1996年国际宇宙奖(日本)和1997年美国泰勒环境成就奖。他正直的性格让他多次揭示出事实真相,成为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楷模。

来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动物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