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利用水下传声装置保护鱼类

  近日,法国《费加罗报》刊载了一则有趣的科普消息:通过持续观察研究一些鱼类的迁移活动,科学家希望能够找到最适合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可监测当地的水质变化。

  上世纪以来,一些迁徙鱼类开始告别出生地——大海,逆流而上,转而选择在淡水环境中生活。在法国,从东南的塞纳河口,到西北的鲁昂港,人们都有机会发现产于马尾藻海(位于墨西哥的外海)的鳗鱼、鲽鱼(比目鱼的一种),以及鲻鱼(一种近岸生活的海产鱼类)。这些被渔业专家认为是强壮种群的鱼类,每当塞纳河的水质一变好,就会迅速“占领”其河底部分,繁衍生息。特别是近年来,污水处理质量的大幅度改善,加上无磷洗衣粉的全面推广,都为吸引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创造了良好条件。

  塞纳河下游公众利益组织(GIP)的希林女士指出:“30年前,在鲁昂上游60公里处的水坝闸门处,我们观察到水藻竟然有1.5米深。”作为一位坚定的环保人士,她召集了许多热心于当地环保事业的团体,还有一群以“保护家园”为共同目标的伙伴。“那年8月,我们还发现本地部分河水样本的含氧量接近于零,难怪鱼类基本都逃走了。”

  为了更好地研究迁徙鱼类重新回归塞纳河这一现象,法国农业和环境工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希林等环保人士的支持下,开展了一项远距离观测迁徙鱼类活动的项目。他们找来70余尾鳗鱼、鲽鱼和鲻鱼,每条鱼都被装上一个小型超声波发射器,随即被放归河流。

  科学家恩里克这样解释他们的项目:每条鱼都会持续不断地发送各自的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分辨它们,并跟踪它们的迁徙路线。另外,通过50余个水下声波接收器对鱼儿进行定位。它们都安装在从鲁昂到Poses(法国东北部一小城)之间,塞纳河上的浮标上。这些“大耳朵”收集到的声波信息会被储存在光盘中,科研人员会有规律地下载这些声波信息,进行分析。另外,还有一艘装备了水下声波接收器的船只,可以同步记录鱼的活动情况,进行准确定位。这些信息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鱼类活动情况的轮廓。

  举例来说,如果检测到鱼类移动频繁,就说明它们有可能在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或者说明原生存地食物出现了短缺。科学家们的目的是找出鱼类更频繁出没的区域,在那里它们可以更好地繁衍生息;同时,可以为负责河流环境治理的政府部门提供合理化建议,促使他们把保护鱼类纳入优先议事日程。

  该项目也引起了法国另一地区——纪龙德盆地科学家的兴趣,该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鱼类资源减少问题,而且更为严重:与上个世纪70年代相比,欧洲鳗鱼(一种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在当地的实际数量已下降了80%。主要原因是因为水坝工程,以及沿海农田的排水污染造成的鱼类生存环境恶化等。

  看来,要想真能在河里“听见”鱼儿,可能不止是“听”那么简单,它将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环保过程。


(科技日报 实习生郭凯)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法国 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