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考古悬疑

  “北京人自主用火遗迹发现”、“秦兵马俑第三次发掘”、“安徽铜陵汉代古冶铜遗址”、“河北定窑遗址发掘”、“南海一号水下考古”、“上海福泉山考古发掘”……复旦大学文博系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高蒙河罗列了十几项2009年重大发现。这些,也即是高蒙河认为有望进入“2009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据最新资料,过去中央每年在文物保护方面的资金预算为25亿元左右。然而,2009年这项经费达到48.6亿元,将近2008年的两倍。此外,国家文物局近年来每年批准开工的考古项目约为600项,这些工程绝大多数为抢救性、保护性的发掘。

  “世界上很多考古学家认为,中国考古已经进入黄金时代。”高蒙河说道,“但这仅仅只能说是考古发现上的黄金时代,而在考古研究方面,中国还有很大距离。”

  高蒙河将2009年视作中国考古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份。而当时间将我们推入2010年,中国考古将会呈现怎样的面貌?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又将从文明遗迹中发现几多遗珍?破译多少谜团?

  帝王陵,挖不挖?

  开挖于1956年的定陵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道伤口。这是新中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主动挖掘的帝王陵。“当年,由于文物保护手段的局限,出土文物只有少量的金银器和瓷器得以保存,大量的丝织品出土即毁。”高蒙河介绍道。于是,有了周恩来的那著名的“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考古科技手段已为世人所公认、与中国航天和体育齐名的迅速进步领域。像秦陵、乾陵这样蕴藏着无价宝藏,一直勾引着人们无限好奇心。

  然而,帝王陵却是“五十年、一百年都不可能主动开挖。”高蒙河说,“这是中国的一项虽不明言但效力巨大的准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约束。”

  于是,怀着浓重好奇心的公众、曾热切盼望开挖的文物大省和一些学者,近年来掀起了一次次帝王陵考古的论证。三年前经济学家张五常写出一篇《是打开始皇陵墓的时候了》,认为现在经济、科技条件俱已成熟,打开秦陵能够带来难以计数的经济效益。今年,高蒙河撰写了《不能挖秦陵的八个理由》作为对张五常的回应。高蒙河指出了文物保护仍然面临技术局限,挖掘、保护的研究旷日持久且需要极大的财力支持等理由。

  也许是因为开掘秦陵遥不可及,长期守着宝贝却不能挖的陕西对发掘乾陵的热情比秦陵更甚。早在“文革”前,陕西就做过挖掘乾陵的准备。从上世纪80年代起,陕西方面数次向国家文物局提出发掘的提案,都被国家文物局驳回。但人们对乾陵的好奇,对开掘所带来经济效益的向往却不可能停息。文物考古的历史价值与中短期的经济价值之间的博弈也很难消解。

  虽然秦陵不能开掘,但兵马俑有计划进行较大规模的发掘。“近五年之内,可能要挖掘2000平方米。”高蒙河告诉CBN。兵马俑的发掘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弄清兵马俑研究中关于兵马俑军阵排布等悬而未决的问题。今年被审批的挖掘面积仅为200平方米,而在即将到来的2010年,兵马俑的继续挖掘值得期待。

  “南海二号”会否整体打捞?

  12月24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式开馆。躺在被称为“水晶宫”的大型玻璃缸中,800岁的“南海一号”呈现在人们面前。从1987年被中英联合打捞船只发现到实施整船打捞,历经20年,耗资2.3亿元。

  “南海一号”的确只是开始。2007年,另一艘明代沉船在广东省南澳岛被发现,被定名为“南海二号”(又名“南澳一号”)。“南海二号”上装载着1万多件覆盖宋、元、明三个朝代的瓷器。

  那么,2010年,“南海二号”是否可能同样实施整船打捞呢?高蒙河的解答是:有整体打捞的计划,但是目前,关于船只的情况并不是很明朗。整船打捞是否能够实现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另外,由于沉船已经在海水下浸泡几百年,一旦出水,若是没有为它营造与之前环境相似的微环境,则可能遭到毁坏”,高蒙河由此提到了一种文物保护的趋势,即在发掘地现场进行保护和应用。而装着“南海一号”的水晶宫便是一例。

  其实,“南海一号”和“南海二号”这样的考古项目,其意义已经超出考古和历史研究范畴。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宋健从中解读出了政治含义,即“对国家领海权的宣誓,和对领海资源占有能力的表现。”

  “南水北调的东线和中线经过了中华文明的重要腹地”

  “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和中线差不多经过了中华文明的所有重要腹地,那些地方是古代中华文明最为发达的地方。”高蒙河说道,“南水北调工程所要担负的文物保护责任要比三峡大坝工程还要巨大。”也正由于此,南水北调文物保护行动中发掘的考古遗存才特别纷繁。

  南水北调中线工作目前已经完成267个考古发掘点的工作,另有378个考古点将在未来五年内陆续开工。随着工程的推进,2010年无疑将有一系列文物相继揭开面纱。高蒙河谈到,“南水北调工程中发掘的遗址几乎每年都会有入选“年度十大考古发现”。而宋健则认为,国家一般不鼓励在南水北调的过程中开掘重要遗址。“如果真的遇到非常重要的遗址,工程也会为了文物保护而改道。”


第一财经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考古 中国